在天津师从吴玉如先生 1947年,我很幸运地能以同等学力考入天津工商学院中文系(学校后来改名为津沽大学),系主任是吴玉如先生,他是很著名的书法大师,在辞藻和小学方面造诣也很高。他教我们文选课,以《昭明文选》为课本。我们第一天上课的时候,他为了了解学生的文学基础,念了一段很短的古文让大家听写。然后他在黑板上写出这段短文,让每个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错误,并举手自报错误五个,十个,十五个,二十个,二十五个以上。我是广东人,以前很少听到有人用国语(就是现在所指的普通话)来读古文,所以错了二十多个字,是全班错误最多的一个。吴先生走到我书桌旁边,我低声向先生解释。吴先生用一种引人深思的口吻说,“一个学习中国文学的学生,听不懂国语,你是中国人吗?”面对先生这句话,我一下子目瞪口呆。这个下马威激发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文学系学生的意识。不久,吴先生看大家的学习劲头不是很大,就在课堂上用沉重的语调说:“不要忘记我们中国人曾经经历过想学中国文化而不被允许的日子。”我相信这指的是他在东北的那些日子,因为他曾经住在东北,“九一八”事件后才进关。 吴先生很重视书法,他认为就读中文系的学生就应该写好中国字,而且不能随意胡写草书字体。由于中国古书的文章没有标点,他认为中文系的学生应该学会断句。有鉴于此,他在讲授每一篇文章之初,就把文章的一部分抄在黑板上,写满整块黑板,让我们自己先去加标点断句。吴先生的这一教学方法使我们在书法和断句方面很快得到提高。当我们受到激励,努力刻苦学习,产生了一种急于求成的思想时,吴先生就及时地为我们写了他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黑板上。我记得头四句是这样的: 学岂能开顷刻花, 惠风酥雨怒春芽。 生无一曝十寒理, 悟有峰回路转涯。 他用这首诗来告诫我们,学习不能急于求成,要长久地持之以恒下苦功。在期末考试快要来临时,吴先生教了我们最后一篇文章。课堂上他简单地从字面意思上做了讲解之后,告诉我们,学习古人的文章有时需要查阅有关的书籍,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和文章的含义。他让我们去查《后汉书》里面的相关文章作为课外功课。那时临近期末考试,大家都忙于各门功课的复习,谁也没有重视吴先生布置的这个功课,没料到《文选》的几道考试题目里,就有一道题是要求写出这篇文章的含义。由于没有准备,有的同学就按自己的理解回答,有的同学干脆放弃不答。吴先生毫不留情地在这道题上给了全班每个同学零分。同学们在沮丧于学科成绩不如意的同时,懂得了应该如何去学习。 1948年的暑假到了,当时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节节败退,眼看战火就要燃烧到京津。在香港的父母来信,让我赶紧离开天津转学到上海。那时我的弟弟正在上海读大学。当我看了父母的来信,决定离开天津时心里很难过,我舍不得离开就读的学校和先生。我把要离开的打算告诉了吴先生。在我向先生辞行的那一天,先生送给了我一幅他写的字,并和师母一起把我送到家门口。打开那幅字一看,里面写的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论语》里孔子勉励学生学习的一段话。我把这幅字带回到香港。在我参军之后,父母搬了几次家,不知何时这幅字遗失了。 离开天津后,我就到了上海,转读上海女子震旦大学。9月开学,而11月中下旬淮海战役眼看危及南京和上海,父亲又来信让我和弟弟迅速离开上海回香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