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王朝不断抬高孔子地位,加封孔氏子孙,以期巩固皇权统治。汉至宋代,孔子嫡裔的封号屡经变化,先后有奉祀君、褒成侯、奉圣亭侯、崇圣侯、褒圣侯、文宣公等。北宋至和二年(1055),宋仁宗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1935年,南京政府将孔子第七十七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衍圣公”这一封号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相沿近九百年,其本职是奉祀孔子、统宗率族,并不享有实际权力。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更加推崇孔子及衍圣公,以期消弭“华夷之辨”,巩固并加强其统治地位。在清朝皇帝的眼中,衍圣公已不只是“圣裔”,而且增加了“乡宦”成分。在这一背景下,衍圣公的势力无形之中不断扩大,以致经常干预地方公事。探讨清朝皇帝与衍圣公的关系,可以看到清廷利用尊孔来巩固其统治的历史事实。 扮演陪祀角色 北宋王朝封赐衍圣公之初,就规定了其职责:“令孔子后袭封者,专主奉祀睦族,不领他职”。除此,遇有皇帝临雍释奠,衍圣公也扮演陪祀角色。 顺治八年(1651)闰二月十九日,礼部议定明年顺治帝视学礼仪,奏请“应差官行取衍圣公、四氏博士及老成族人来京,迎驾陪祀”。次年九月二十二日,顺治帝至太学释奠,百官及圣贤后裔随同至彝伦堂庭中,按朝班东西序立。衍圣公在东班之首,位置格外突出。雍正二年(1724)正月二十八日,雍正帝谕礼部,将于三月内举行释奠大典。按照定例,衍圣公应行陪祀。衍圣公孔传铎当时为父守制,雍正帝特允“伊子弟一人来京,代伊行礼”。 乾隆时期,清廷进一步强化了衍圣公的陪祀作用,“向遇国家庆典,衍圣公及五经博士俱有来京朝贺之例”。即使衍圣公守制,清廷也不惜夺情,令其本人前来陪祀。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六日,谕山东巡抚明兴:“朕于明年仲春临雍讲学,巨典攸关。衍圣公孔宪培现虽持服,但系伊继高祖母之事,彼时早至百日,自应仍令赴京,祇候陪祀”。孔氏后裔参加祭孔典礼,沟通庙墙内外,传达着清朝的尊孔思想。 清廷遣官致祭阙里孔庙时,也需要衍圣公陪祀。康熙二十九年(1690)二月上丁祭孔,山东按察使司佥事任塾前往致祭。任塾以为“至阙里之宫,主鬯者自有宗子”,因此“趋就陪祀之位”。但是,衍圣公孔毓圻坚推任塾为主祭,理由是:“子,天子之命使也。今既策至明禋,以为大典光。主其事,乃所以尊朝廷也。” 清帝有意突出衍圣公的陪祀地位,旨在以之为文化符号,进而达到“治统”与“道统”合一的目的。正如乾隆帝在赐给衍圣公孔昭焕的诗文中所说:“岂为卿家荣幸独,崇儒雅化示寰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