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辛亥革命期间康有为“虚君共和”观念再辨析(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 李爱军 参加讨论

    “共和”一词虽古已有之,然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确源于西方。循其传入的路径,虽然日本学者的改造难脱干系,但“共和”概念的模糊性终究导源于西方“共和主义”传统的非一致性。在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以降,关于“共和主义”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就目前取得的成果而言,至少能够证明:“共和”并非君主制对立面的内涵所能涵括,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它与“民主”是两个不同的传统,在当代社会仍然有执行批判功能的价值。除此而外,关于“共和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也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界仍然存在“新雅典共和主义”与“新罗马共和主义”的分野。[39](P45-46)事实上,甚至有学者质疑“共和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本质的连续性,认为“共和主义”能够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被理解”[40](P13),即便是早期近代之前的“共和主义”,也“缺乏一种统一的理论起点,它建立在多重的,或许是彼此无法通约的基础之上”[41](P157)。承接当代西方“共和主义”的复兴,中国学者在阐释“共和主义”时,也存在至少两条行进的路径。其中,王天成、李强等学者对“共和主义”的解读倾向于混合均衡的制度建构,而刘军宁则在公、共、和的意义上阐释“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
    应该说,“共和主义”在历史中的混乱与分歧直接导源于它所具有的漫长历史,因为“对不同时空条件与历史环境中的人们来说,‘共和’意味着不同的事物,他们并非在同一层面上理解‘共和’——事实上也难以从同一角度阐释‘共和’”[42](P2)。不妨说,恰是因为“共和主义”在历史上的混乱与分歧,才使得“共和主义”的解析并非如同数学上简单地求交集或合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共和主义”的梳理可以具有更多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适当的方法,一种建构各种理念间联系的方法,可以把历史上的“共和主义”熔于一炉,形成一个对当前社会具有解释力和指导力的理论体系。
    作为一种方法,笔者更倾向于使用国体与政体的理论框架去解析“共和”。就国体而言,强调主权的归属,主权在全体国民即“共和”。就政体而言,强调主权的行使,主要体现为中央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权力配置的分立与均衡。实际上,前述公、共、和的原则多据“共和”的国体内涵演绎而来,而混合均衡的制度建构则秉承自“共和”的政体内涵。
    在西方古典时期,尚无国体与政体的划分。是时,“共和”常被解读为“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的一种混合”[43](P132),或为“国家乃人民之事业”[44](P39),这意味着主权的公有,即主权在全体国民。而古罗马的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则代表中央权力的分立和一定程度上的均衡。降至近代,随着民权主义的发展,主权在民已经变得毋庸置疑,而三权分立、复合共和制也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总而言之,从古至今,“共和”都蕴含国体和政体两方面的涵义,都致力于少数人和多数人、中央各部门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制约与均衡。
    在清末一些翻译的著述中,“共和”主要是一种国体。在国体分类中,共和国体常与君主国体相对,然而二者的区分标准并不唯一,或依据主权的归属,或自二者表面的特征着眼。自主权归属言之,则又可细分为主权主客体说与统治权总揽者说;自二者的特征言之,则或依据单一特征,或依据多个特征。根据笔者关于“共和”的认知,国体方面的内涵强调主权在民。这一政治原则的体现,除了宪法上的规定外,具体表现在公民选举权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认为:“投票与共和,无优劣,无上下,不在外部,不在侧面,投票即共和,共和即投票,一体也,非二物也。”[45](P8)作为政府的代表,君主之位出于世袭;而代表政府的总统与议会,则常出于选举。不难看出,作为“共和”的特征之一,国家元首出于选举源于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在清末,“共和”虽也曾被视为一种政体[46](P28),然而政体的分类主要取“立宪”与“专制”二分的框架。在国人的应用中,以康、梁为代表,常将“立宪”用作“君主立宪”的简称,兼有国体与政体的双重含义。其后,随着政治学知识的普及与争论的深入,“立宪”于政体方面的涵义渐明。所谓“立宪政体”,包含宪法与宪政两方面的内涵,前者强调宪法的存在性与最高性以及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后者则强调宪法对国家或政府权力的限制。不难看出,上述“立宪”与“共和”于政体方面的涵义不尽相同,然而这一区别于当时并无实质意义,因为武昌起义爆发前夕“立宪”已成为各方共识,故而即便“共和”政体方面的释义被了解,在革命即将成功时也没有太多讨论的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