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上海自由社.中国革命记(第二十四册)[M].上海:上海自由社,1912. [2]上海自由社.中国革命记(第二十二册)[M].上海:上海自由社,1912. [3]时事新报馆.中国革命记(第十三册)[M].上海:时事新报馆,1912. [4]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辛亥革命资料丛刊8》. [6]张伯桢.南海康先生传[A].夏晓虹.追忆康有为(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7]蒋贵麟.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二十二).台北:宏业书局,1987. [8]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九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议和记[A].中国革命记(第二十七册)[M].上海:上海自由社,1912. [10]观渡庐.共和关键録(第一编)[M].上海:著易堂书局,1912. [1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齐春晓.晚清巨人传:康有为[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 [13]李时岳.近代史新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14]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十一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辛亥革命资料丛刊4》. [16]上海自由社.中国革命记(第二十二册)[M].上海:上海自由社,1912. [17]颜翔,陈剑.立宪君主制与《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8]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9]李永健.《重大信条十九条》蕴含的宪法理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 [20]林来梵,凌维慈.中国立宪主义的起点[J].社会科学战线,2004(4). [21]王栻.严复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3](美)潘恩.潘恩选集[M].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4](德)那特硁.政治学(上卷:第二篇)[M].冯自由译.上海:广智书局,1903. [25](日)工藤重義.日本法制要旨[M].陆辅译述.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藏版,1908. [26](清)杨廷栋.政治学教科书[M].上海:作新社,1902. [27](日)笕克彦.国法学[M].天津:丙午社,1907. [28](清)陈武.国法学[M].湖北:法政编辑社,1906. [29]作新社.新编国家学[M].上海:作新社,1902. [30](清)杨廷栋.法制理材教科书政治学[M].上海:中国图书公司,1908. [31](美)巴路捷斯.政治学及比较宪法论[M].(日)高田早苗译,朱学曾等重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32]陈书良.梁启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3]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4]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5](清)杜光佑.政治学[M].汉口:湖北法政编辑社,1905. [36](日)美浓部达吉.宪法讲义[M].王连嘉译.东京:宪学社,1907. [37](日)小野塚喜平次.政治学[M].天津:丙午社,1907. [38]金岳霖.共和论[J].政治学报,1919(1). [39]刘训练.公民与共和——当代西方共和主义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论文,2006. [40](美)阿兰·博耶.论古代共和主义的现代意义[A].公民共和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1]卡里·尼德尔曼.修辞、理性与共和[A].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思想史研究第二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2]周叶中,戴激涛.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4](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M].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45]纳岌尔布礼.共和政体论[M].罗伯雅译.上海:广智书局,1903. [46](清)章宗祥.国法学[M].上海:作新社,19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