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徒攘夺《西游记》蓄谋已久 自《道德经》五千言以下,历代道经层出不穷,至明正统《道藏》卷帙浩繁,道教徒怎么会如此看重和觊觎一部佛家稗说呢? 在中国宗教史上,佛道两教多有缠夹,其关系可概括为共存、互渗、竞赛、论争。考察两教论衡实际,由于佛教教义精深,学理丰赡,逻辑严谨,论辩有力,而道教教义芜杂,修炼方法繁杂不得要领,成仙无可证实,尤其“老子化胡”一说荒诞不经,自欺欺人,不能使人信服,所以历史上佛道论衡的总体趋势是佛胜道负,佛强道弱。 一方面,道教对佛教的攻击,佛教总是能够轻易化解。如东汉时道教徒攻讦佛陀真身三十二宝相之虚幻,佛教辩解振振有词:“尧眉八彩,舜目重瞳子,皋陶马喙,文王四乳,……此非异于人乎?佛之相好,奚足疑哉!”(《牟子理惑论》)而且依旧我行我素,继续创造出观音的三十三宝相,一个比佛祖还多出一重宝相的佛教偶像。 另一方面,对于佛教的责难,道教却时常无力辩解。如佛教徒嘲讽道教成仙“听之则洋洋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斥责辟谷“数千百术,行之无效,为之无征”(《牟子理惑论》),都不见道教之有力反击。尤其是以佛道论衡的高潮事件———离《西游记》最近的元戊午(元宪宗蒙哥汗八年即1258年,南宋宝祐六年)之辨和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十七年即1280年)之辨———来说,道教遭遇“一时落发,焚经灭板”的惨败。据元释祥迈《大元至元辨伪录》记载: 帝(忽必烈)曰:“僧家无据,留法戴冠;道士义负,剃头为释。尔每常说,道士中多有通达禁咒方法,或入火不烧,或白日上升,或摄人返魂,或驱妖断鬼,或服气不老,或固精久视。如此方法,今日尽显出来。” 结果“张道人(道教辩手)并无酬答。” 帝曰:“道士出言掠虚,即依前约,脱袍去冠,一时落发,焚经灭板,遣散为僧。” 对于这一屈辱历史,道教徒始终耿耿于怀,时刻寻机复仇雪恨。《西游记》正是反戈一击的绝佳机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