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戊戌变法、戊戌维新、百日维新等名词成为同义词的时候,康有为赋予“维新”一词的彻底变革、开创新国新世的寓意却往往被人忽略了。同时被忽略的,还有“维新”一词背后的天命论和公羊学背景,以及这些传统的思想资源为戊戌变法的正当性所提供的支持。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其倡导者称维新派,似乎变法和维新在当时语境中含义相同。后人述及晚清改革,经常将变法与维新混用,不加区分。如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就曾介绍冯桂芬、张之洞之“维新思想”。然而中国历代的变法改制,没有一次以维新著称。此次号称维新,难道只是借用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名称,给变法增添了一个新说法吗?本文认为,维新固然是变法,变法则未必是维新。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人物在涉及政治改革的措辞方面十分讲究,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如何解释“维新”二字,与其政治观点和政治处境有很大关系。康有为及其支持者使用“维新”一词,除了借助日本先例的影响,更希望利用其经典含义中的天命观念,来维护其全盘改革的方案。 “维新”的经典含义 儒家五经之中,“维新”一词凡三见。《诗·大雅·文王》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书·胤征》曰:“旧染污俗,咸与维新”;《书·盘庚上》曰:“器非求旧,维新”。这三个“维新”,含义不同。 先说《诗·文王》中的“维新”。《毛诗序》曰:“《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郑玄《笺》曰:“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这就是说,整首诗的主题就是关于文王接受天命建立周朝的。其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句,朱熹在《诗经集传》中的解释是:“命,天命也,……周邦虽自后稷始封,千有余年,而其受天命则自今始也。”他在《四书集注》中对此句的解释是:“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可见在这些经典解释中,“其命维新”都是说周文王新受建立新朝的天命。“维新”中的“维”字其实只是一个语助词,表示肯定和强调,“新”是形容词,“维新”就相当于“则新”、“乃新”,单凭字面不能独立成词。但是作为“其命维新”的略文,维新一词获得了字面之外的含义。例如,《后汉书·杨彪传》讲到,曹丕受禅称帝的时候,想请杨彪当太尉,杨推辞道:“耄年被病,岂可赞维新之朝”,意思是说,自己年老体弱,不能参与新受天命的朝政。 《胤征》是传世《古文尚书》的一篇,主要讲胤侯奉夏王之命征讨羲和,出发前告诫众将士。他宣布对待羲和及其手下的政策为“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也就是说,首恶要歼灭,胁从者不追究,沾染了污秽习俗的人,要一起参与革新。这里的“维新”一词中,“维”字还是语助词,“新”是动词,意谓革新、更新。因为出典于“旧染污俗,咸与维新”,作为动词的“维新”一词在使用中往往含有改过自新之意。 《书·盘庚上》中的 “器非求旧,维新”,含义比较单纯,表示“就器物而言,人们所需求的不是旧的,而是新的”。这里的“维新”一词,没有像前两个那样具有超出字面之外的含义,引用者不多。 又据《康熙字典》“维”字条引《韵会》曰:“六经惟、维、唯三字皆通作语辞,……《尚书》助辞皆用惟字,《诗》助辞多用维字。”因此,严格说来,上述《尚书》中的两个“维新”都应作“惟新”,只有《诗·文王》中的那个才是“维新”。 “维新”在“明治维新”一词中,由动词而名词,字面上是改革、更新之意,接近于“咸与维新”的用法。但同时也含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接受新天命的意思。尊王倒幕的前驱藤田东湖在提倡藩政改革时,就引用过这句诗。从国家的角度讲,日本虽为旧邦,但经过尊王倒幕,废藩置县,无异于经历了一场革命。从君主的角度讲,明治天皇新登皇位,也可以说是新受天命。因此明治的“维新”,兼具中国经典中“维新”一词的两种字面之外的含义。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属于今文学派,他认为传世《古文尚书》系后人伪造。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列出了16篇伪《古文尚书》的篇目,《胤征》在列,所以“咸与维新”一语对于他来说没有经典依据。维新派虽然也在革新、更新的字面意义上使用维新一词,但是对他们来说,赋予这个词以经典内涵和分量的,只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语。也就是说,维新派选用“维新”这个词作为变法事业的关键词,应当是看中了其“新受天命”或者说“受天新命”的含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