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之下,南诏国国王开始考虑与唐朝联合共同对付吐蕃。所以便有了贞元十年的会盟,这一时期成了唐、南诏间关系较好的时期。贞元会盟之后,南诏国国王异牟寻派遣其弟及清平官尹仇宽等27人“入献地图、方物,请复号南诏。”(《新唐书·南诏传》)唐德宗对此给予了很高的重视,而且还封了南诏国使者尹仇宽高溪郡王,拜为左散骑常侍。第二年,唐德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带领一批官员到南诏国进行册封“赐黄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袁滋等人到达南诏国都城时,受到了隆重的欢迎。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异牟寻去世,唐朝派太常卿武少仪“持节吊祭。”异牟寻的儿子寻阁劝即位为南诏国国王,唐朝马上改赐了“元和印章”,但是,寻阁劝仅仅在位一年就去世,儿子劝龙盛即位,劝龙盛在位9年,被弄栋节度王嵯巅所杀,立其弟劝利,对于劝利,唐朝没有马上赐印,而是在唐宪宗去世三年之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才赐印,由此可以说明唐朝对于南诏节度使王嵯巅杀劝龙盛立劝利是有意见的,是用不马上赐印承认劝利来表示唐朝的政治立场,同时也表达了南诏国与唐朝的关系是一种隶属关系,对于一个南诏国不合法的国王不马上承认,其中包含了唐朝处理这一政治事件的政治智慧。 从唐懿宗开始,唐朝进入了晚唐的衰微时期,南诏国与唐朝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基本结束,不断发动对唐朝的攻击。与初唐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是唐朝为了抵制吐蕃向西南扩展,扶持南诏,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唐朝强盛,南诏还处在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唐朝处在主导地位;而到了唐玄宗时,安史之乱正在酝酿之中,唐朝内部的许多矛盾正在显现,而南诏国也处在与唐朝、吐蕃的政治博弈之中,所以发生了唐朝与南诏的天宝之战,唐朝三次直接攻入南诏国的都城,所以仍然是唐朝处在主导地位。 公元860年,劝丰祐去世,南诏国继位的酋龙埋怨唐朝不来吊慰,而且发来的诏书都是以给劝丰祐的,所以酋龙大为不快,进而称帝,建元“建极”,号“大礼国”,而唐懿宗认为酋龙的“龙”字犯了唐玄宗李隆基“隆”字的讳,也决定彻底断绝与南诏国的关系。至此,唐朝与南诏国表面上的和好关系结束。 在此,我们可以对唐朝与南诏关系进行几点分析: 第一,与初唐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初唐时期唐朝为了抵制吐蕃向西南扩展,扶持南诏,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唐朝强盛,但是到了晚唐时期,唐朝开始走下坡路,而此时南诏国那些有政治智慧的国王、清平官也都去世,再加上军事重臣如王嵯巅等人把持政治军事大事权,所以南诏开始不把唐朝放在眼中,发动向唐朝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极大地动摇了唐朝在西南的统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