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南诏国后期衰退,但是仍然给大理国留下了许多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所以大理国建立后,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较之南诏时期有显著的提高。 在农业生产方面,表现在水利工程范围的扩大和土地的大量开垦。在手工业方面是炼铁技术先进,制造出来的“大理刀”闻名全国,其锋利程度被描写为“吹毛透风”。畜牧业也很发达,“大理马”闻名全国,成为大理国与内地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马卖给宋朝。精美的手工艺品也颇有特色,如用象皮制造的甲胄,式样优美,质坚如铁,披毡、彩漆器皿也闻名全国。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兴盛起来。当时输往内地的有马、羊、鸡等畜禽,有刀、毡、甲胄、漆器等手工艺品。而大理则从内地购入汉文书籍、丝绸、瓷器、药材等物品。据《马可·波罗行记》记载,鄯阐城(今昆明市)已发展为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这为元代以鄯阐城作为云南的省会,创造了客观的物质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虽然宋代统一多民族中国没有实现大一统,但是大理国的发展,为元朝统一多民族中国在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发展提供了诸多物质和精神的准备。 四点感受 第一,在南诏与唐朝、吐蕃的错综复杂关系中,南诏对于统一多民族中国具有凝聚力的儒家文化是重视的,唐朝曾经派遣官员徐云虔到南诏国的东都善阐府进行实地考察,见到了南诏国国王隆舜,在徐云虔的眼中,隆舜没有什么国王的排场,似乎是一个少年贵族公子,但是出乎徐云虔意料的是隆舜居然要求为他讲解《春秋》大义,这一个行动说明了当时南诏国是十分崇尚儒家文化的,正是因为如此,不论南诏国与唐朝发生过什么样的矛盾冲突,双方的文化联系、文化交流是没有中断的,双方在思想上是有友好交往的基础的,因此如果从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南诏国在西南地区的局部发展为后来更加强大的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也奠定了相关的基础。 第二,唐王朝是继汉之后又一个强盛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一统格局总体上是稳定发展的。宋代,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多元一统格局又一次遭到破坏,在南诏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理国,在发展区域性经济文化的同时,客观上也在为下一个多元一统格局的到来作准备,所以元代能在全国十一个行省中设云南行省,与大理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