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诏与吐蕃的关系出现危机时,南诏上层开始考虑如何处理与唐的关系。而就在这个复杂的形势之下,出现了一个对唐朝有深刻认识的历史人物郑回,郑回是唐朝的西泸县令,在南诏攻破唐朝的巂州被虏,得到了阁罗凤的任用,担任清平官。因为曾经作为先生教过南诏国的王族子弟,所以郑回在这个时候劝说异牟寻与唐朝重新和好,异牟寻采纳了郑回的意见,开始私下谋划与唐朝接触,唐朝的剑南节度使韦皋因为能够很好地处理西南的民族问题,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对他颇有好感,于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把异牟寻希望与唐朝交好的想法告诉了韦皋,韦皋得知南诏有归唐的愿望后,开始做争取南诏的工作。贞元七年(791年),韦皋派讨击副使段忠义携德宗敕书前往南诏招谕。韦皋为了排除南诏对吐蕃势力的畏惧心理,在贞元七年十二月派兵讨伐私下与吐蕃交往的勿邓鬼主苴梦冲,杀之,使唐朝兵力深入东蛮地区,直达南诏边境,有效地支援了南诏对抗吐蕃。 南诏希望与唐朝和好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于是暗中派遣使者分三路向唐朝在西南的官员韦皋送信,从南诏给韦皋的信中可以看出以下两点信息: 第一,南诏国要找一个恰当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当初与吐蕃联合是身不由己的,而且本来可以悔过自新,但是又因为唐朝的官员鲜于仲通的阻隔,所以“自新无由”; 第二,对于当时统一多民族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南诏是相当的清楚,说明南诏并不是一个对统一多民族中国宏观政治格局毫无观察和思考的,他们会在众多的政治力量之间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政治空间,所以南诏国的表态,恰好就是唐朝当时需要解决的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即唐朝在北方与突厥的战争与和平,唐朝在西北部与回鹘的战争与和平,唐朝在西部与吐蕃的战争与和平,所以对于唐朝而言,南诏国的归附,恰恰就是可以实现遏制吐蕃向西南方向发展的战略目标。 韦皋收到信后,派人护送南诏国的使者到了长安,南诏国的使者向唐德宗面奏了异牟寻希望重新归附唐朝的愿望,向唐德宗献了黄金、丹砂,表示南诏国归顺唐朝的一片诚心。于是有了著名的唐朝与南诏国的贞元会盟,贞元会盟后,唐、南诏约定,共同讨伐吐蕃。而南诏与唐结盟之事,吐蕃并不知道,仍向南诏征兵。此时,吐蕃因为与回鹘发生战争,死伤十分严重,所以希望调动南诏国的军队一万人参加与回鹘的战斗。而这个时候异牟寻正想攻击吐蕃,就将计就计,表面上表示出南诏国很“寡弱”,仅仅派遣了五千人前往。异牟寻自己却亲自带领数万人跟随其后,不分白天黑夜地行进,最后在神川打败吐蕃的军队,斩断了铁桥,吐蕃的战士“溺死以万记,俘其五王。”(《新唐书·南诏传》)从此之后,吐蕃与南诏国的势力就基本是与金沙江为界,没有再进入西南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