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唐朝与南诏国在最后的博弈中,唐朝与南诏的关系是一种且战且和的关系,但是正是在这种且战且和的博弈当中唐朝与南诏都耗尽了各自的实力,在相互斗争中两败俱伤。 第三,从统一多民族中国发展的角度来看,唐朝和南诏国的关系较为复杂,当唐朝强盛,希望建设一个强大的统一多民族中国时,积极以文化的、政治的、军事的各种方法与边疆民族建立友好关系,但是当唐王朝开始走向衰弱的时候,唐朝与边疆民族的博弈关系发生变化,唐朝希望建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愿望破灭,表现为边疆民族与唐朝不断发生以战争为表达的关系;而南诏在弱小的时候,表现为对唐朝的顺从,积极参与唐朝建设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相关事务,例如帮助唐朝在地缘政治当中制约吐蕃势力进入西南,当南诏在地缘政治格局当中处在有利地位之时,就尽可能发展自己的政治力量、军事力量,与唐朝展开利益博弈,特别是当唐朝走向衰亡的时候,南诏国对唐朝的进攻是极其猛烈的。 总之,综观唐朝、南诏间的关系,在皮罗阁、异牟寻时代,唐朝与南诏国的关系以和好为主流,而以后,战争又多于和平,以矛盾冲突为主流,面对南诏国的攻击,唐朝常常是疲于应付,虽然南诏后来有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但是这时候的唐朝已经是强弩之末,已经无力来经营与南诏的关系,所以唐昭宗时南诏“遣使款黎州修好,昭宗不答。后中国乱,不复通。”(《新唐书·南诏传》)唐朝与南诏的关系走到了历史发展的尽头。 (二)南诏与吐蕃的关系 南诏的强大是唐和吐蕃为了争夺对洱海地区的控制权而出现的,但当南诏有能力与唐朝争夺实际利益时,双方产生了矛盾冲突,由于唐朝不能很好地处理唐朝与南诏国的关系,于是把南诏推到了吐蕃一边,南诏“北臣吐蕃,吐蕃以为弟,夷谓弟‘钟’,故称‘赞普钟’,给金印,号‘东帝’。”(《新唐书·南诏传》)从此,南诏与吐蕃成为兄弟之邦,共同对付唐朝,但双方仍有不少矛盾存在。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阁罗凤死,其孙异牟寻继立,南诏与吐蕃联合进击西川。结果是唐朝军队大败异牟寻,吐蕃是把失败归罪于南诏,改封异牟寻为日东王,把兄弟之邦降为臣属关系,并进一步加重对南诏的求索“然吐蕃责赋重数,悉夺其险立营候,岁索兵助防,异牟寻稍苦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