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周朝建立后,周公鉴于商末重刑辟、滥杀无辜招致亡国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的治国方略。明德旨在宣扬德治,以德化民;慎罚旨在谨慎用刑,做到“法致中和”。后世的德主刑辅、明刑弼教,都发源于周初的明德慎罚。除此之外,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周公还制定了礼乐政刑综合治国的方针。礼是尊卑上下的秩序,乐是与礼配合的艺术形式,政是建立政权机构,刑是制定法律。礼乐政刑的终极目的都在于“行治道,同民心”,这个方针带来了数百年的稳定统治。后世有道之君大都实行综合治国的方针。 唐朝建立以后,首要的政策是注重民生,为此在全国推行均田制,使百姓得到了土地,有了最基本的谋生手段。与此同时还实行租庸调法,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结果使得家给人足、社会和谐、国家富强。除此之外,唐太宗时期厉行法治,凡有违法犯罪者一断于法,形成了严肃的法治环境,贵族高官也不敢侵欺“细民”。在实行法治的同时,也注意以德化民,《唐律疏议》明确宣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著名的贞观之治,是和上述的政策措施分不开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尚书·五子之歌》曾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您认为这体现古人一种怎样的理念?对于当今中国有何意义? 《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出了“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表现了古人对于民的重视。为了实现民惟邦本的治国要略,开明政治家都把得民心放在首位。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有所谓“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周朝建立以后,思想家、政治家周公一再告诫他的兄弟子侄民心的重要,他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天畏非忱,民情大可见”,并且把民心与天命连接起来,借助天命渲染民心的重要性,又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从周公的立论来看,他重民思想的核心在于重视民心,他的一切施政都归结为得民心。春秋时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战国时期,管子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民而得天下,失民而失天下,得民而欲无王,不可得矣;失民虽欲保天下,亦不得矣。”“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他还提出了一个千古不朽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为了获得民心,历代开明统治者在施政中注意利民、富民,所谓“爱民则安,富民则强”。 总括上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重心所在,也是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总结。为了巩固国本,历代实行了一系列重民、爱民、养民、富民、教民、使民等政策措施。尽管世移时易,但其中仍有超越时空的合理因素。这是古圣先贤遗留给其子孙的丰厚的遗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今天,我们需要中华民族同心合力、共同奋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