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访谈 >

考古的核心是找到我们的文化基因(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单颖文 参加讨论

    文汇报:您在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方法与理论有着多方面创新,并且为“安阳殷墟”、“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等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贡献。您如何看待一些遗址在“后申遗时代”面对保护和开发博弈的情况?
    刘庆柱: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是全世界的问题,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这对矛盾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加入世界遗产组织,几十年来,世界遗产事业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现在中国各地已经形成了“申遗热”。
    各地在“申遗”的时候特别积极,特别是当地政府,有些人实际上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以“申遗”为名,行开发旅游之实,招揽游客。当然,促进旅游业发展无可厚非,因为有“世界遗产”这个牌子,游客肯定多了,旅游收入也会增加。但是,“申遗”的初衷应该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而不是为了给文化遗产“涂脂抹粉”、“整旧如新”,甚至在文化遗产本体上“画蛇添足”。
    最早做“申遗”的时候,我们绝大部分的工作是在拆,把周边影响文化遗产本体的东西拆掉,大量的经费用在拆上。文化遗产本体与周围环境,至少在大外观上要协调一致。但是有的地方申遗成功后,又开始弄出新的违规建筑,有的为了招揽旅客,搞了破坏风貌的设施。比如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单位进行索道建设,索道不是不能装,但是不能影响整体环境。文化遗产的附属建设必须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前提。
    文汇报:现在以“遗址公园”为名的建设项目不少,您支持根据文献和考古情况对一些遗址进行原址重建吗?
    刘庆柱:这不行,不能在遗址之上修建没有充足科学依据的“复原建筑”,那样会造成对文化遗产的“误读”。遗址公园的重点不是在于“公园”,是在于“遗址”,就是把遗址区和它相邻的重点保护区、遗产保护区、控制地带等通过规划予以保护,保护遗址本身也是保护人类考古科学研究的资源。
    我不主张原址复原。像唐代大明宫遗址发掘之后,考古学家可以了解遗址基本平面结构,如房屋、门道、柱网分布等等。但是具体的门什么样、房顶什么样,我们曾经请建筑历史学家去复原,10个人做出来10个样子,这里面可能有一个是对的,也可能一个都不对。土木结构建筑成为遗址之后,基址之上的建筑遗存大多不复存在,因此人们很难知晓宫殿、房屋建筑遗址屋顶等形制,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赞成搞古代宫殿遗址复原,这在世界考古学界应该形成了基本共识。要搞复原也可以,但不能在原址之上,要在其他地方。古代建筑遗址展示,可以在原遗址之上垫50公分厚的的隔离土层,再在上头按原来挖出来的尺寸做个同样比例的遗址复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