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曾感慨地说:“今所云西人之学说,其广者,曰平等,曰自由;其狭者,曰权利,曰爱国。之四者,岂必无幸福之可言?顾使由之趋于极端,其祸过于为我兼爱与一切古所辟者,殆可决也。欧罗巴之战,仅三年矣,种民肝脑涂地、身葬海鱼以亿兆计,而犹未已。横暴残酷,于古未闻。兹非孟子所谓率土地以食人肉者欤!则尚武爱国,各奋其私,不本忠恕之效也。”(26)其言辞对西方观念及现实的评判均以“兼爱”、“忠恕”等中国传统观念为依归,这与他早先的中西比较论有着很大的区别。严复还说:“不佞垂老,亲见脂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27)国内的形势及欧战的恶果对他的刺激显而易见。这使得他更趋向于回归传统。 就在与此稍前的时候,章太炎也同样将寻求的目光由外部转向内里,不过他着眼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国,而是亚洲。他当时忙于筹组“亚洲古学会”,想通过“彼此联络情谊”,使亚洲“古学可兴,而国家亦可得其裨益”。他认为:亚洲学派虽多,尚无宗教之争,没有像欧洲的宗教之争,动致流血。“诚以欧人以物为主体,以心为客体;亚人则以心为主体,以物为客体。”(28)实际上,这也就是在说,“以物为主体”的欧人在物欲的驱使下争胜好斗,而“以心为主体”的亚人则要平和得多。在当时章太炎的眼里,欧亚之间的高下之分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这一认识,似乎还从当时在欧洲正酣战不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找到印证,近似于王国维的相关评说。 与他们相比,梁启超的言论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更大一些,并且也更为乐观、自信。他于1920年访欧归来,写了《欧游心影录》,文中表达了他对中国本土文化所抱有的信心。在他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文明遇到了大问题,需要东方文明去拯救他们,所以他说:“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29)由此,他对中国的青年人寄予厚望,希望他们用“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本国文化,并汲取他人之长,造成一个新的文化系统,最终将其推向世界,“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尽管梁启超的这番言论过于乐观,但他要求青年人以开放的心态来振兴中国文化却无可厚非。较之梁启超,说得更为直接的是王国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1919年3月,他给友人去信写道:“时局如此,乃西人数百年讲求富强之结果,恐我辈之言将验。若世界人民将来尚有孑遗,则非采用东方之道德及政治不可也。”(30) 总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之所以都不约而同地向传统文化寻求出路,是有其主客观因素决定的。客观因素在于时局的影响。而从主观因素来说,这与他们的文化教育背景也密不可分。他们都是一些饱学之士,对中国传统文化均深有研究,并感情系之。即使像严复那样后来接受了较多的新式教育,但他从小仍是在“之乎者也”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赴英国学习海军之前,受教于福建船政学堂,在那里学习五年,除了数学、几何、天文、地理、航海理论等专业课及外语之外,传统的中文经史仍是必修课,因此他同样深通于此。在王国维那里,除了他与章太炎、梁启超一样都是国学大师,对传统文化深有研究之外,他后期还是小朝廷的臣子,他对传统的理解及情感形同于自己的身家性命,因此他崇尚礼制,并在他后期的文字里有较为情绪化的表达也就不足为怪。他的这种立场既是对现实政治的反应,同时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更何况就德治而言,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对它的追求都是合理的,更不用说在社会动荡的乱世之际了。当然在不同时代,道德的含义会有不同,德治与法治之间的构成形式也会不同,这需要有所变通。 其实,从传统中寻求治国之道,坚守本土文化,在承平年代是理所当然,无可争辩之事。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外在因素的强势介入,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使得原有的经验已难以应付新的局面,因此,改革、开新乃至借鉴外来经验便成了近代以来治国之道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也经历着一个不断碰撞、不断融合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究竟是借鉴外来经验,还是坚守本土传统经常成为矛盾冲突的两端而无法调和。从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问题的关键正在于,不能一味地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说改革、借鉴外来经验与继承本民族传统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有把两者平衡地处理好,才可以使中国既能跟上世界的脚步,同时又能立足于自身,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质与特色。就王国维而言,即使他的学术卓有建树,即使他在那样艰难的形势下坚守文化传统功不可没,同时他的政治主张也有其合理性存在,但是用一种不变的形式来解决变化万端的时局问题当然只能是无济于事。时至暮年的严复曾在其遗嘱中有过这样一句话:“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31)如果说这是专就王国维主张的德治而言的话,其中的深意尽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