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有学者把王国维看作是“公共知识人”。而这一西方式概念的重要含义在于,这些人以社会公众可以亲近的方式表述自我,并且专注于政治或意识形态中会引起一般大众关注的议题。而王国维在后期关注政治问题并谈论之均限于比较私人的范围,并不具有公共性,相比较而言,梁启超、章太炎这样的人才更适合“公共知识人”这一概念。 ②《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26页。 ③④《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王国维全集》第1卷,第131-132,132页。 ⑤《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全集》,第1卷,第123页。 ⑥《哲学辩惑》,《王国维全集》第14卷,第8-9页。 ⑦《教育偶感四则》,《王国维全集》第1卷,第139页。 ⑧⑨《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全集》第1卷,第127页。 ⑩《国学丛刊序》,《王国维全集》第14卷,第129页。在此文中王国维明确指出:“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11)《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王国维全集》第8卷,第639页。 (12)梁启超:《给梁令娴等的信》(节录),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顾颉刚:《悼王静安先生》,引自陈平原等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101、171、123页。 (13)《国学丛刊序》,《王国维全集》第14卷,第131页。 (14)《论政学疏稿》,《王国维全集》第14卷,第214页。 (15)《致沈兼士、马衡》(1924年8月10日),《王国维全集》第15卷,第861页。 (16)《原道》,《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17)《与人书二十五》,《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5、103页。 (18)《殷周制度论》,《王国维全集》第8卷,第303页。 (19)《致罗振玉》,《王国维全集》第15卷,第336页。 (20)《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全集》第8卷,第618页。 (21)《筹建皇室博物馆折》,《王国维全集》第14卷,第218页。 (22)《乙丙之际箸议第九》,《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第5-6页。 (23)《筹鹾篇》,《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2页。 (24)《默觚下·治篇五》,《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8页。 (25)《默觚下·治篇九》,《魏源集》,上册,第60页。 (26)《太保陈公七十寿序》,《严复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51页。 (27)《与熊纯如书(75)》,《严复集》,第3册,第692页。 (28)《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55页。 (29)《欧游心影录》,《饮冰室专集之二十三》,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38页。 (30)《致罗振玉》,《王国维全集》,第15卷,第486页。 (31)《严复遗嘱》,《严复集》,第36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