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结构及特点 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反映在文化上,便自然地形成了多语言、多宗教、多风俗、多文化的基本现实。因此,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在“共有”二字上,即在我国《宪法》认定的56个民族法定地位基础上的平等文化的共同存在上。共有的前提是共同认同,共同认同的前提就是要确立共同认同的内容。确立了共同认同的内容,并获得认可,才有可能成为“共有”,进而共同享用。如此,这个精神家园就起到了“共有”的作用。显然,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核心在“认同”上。只有各民族都认同这个精神家园,这个家园才能起到各民族精神归宿的作用;假如不被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充其量就是一个号召,徒有其名罢了。 1.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文化观,我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在内涵认识上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就是说,中华文化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这个表述既界定了何为“中华文化”,又是民族平等政策在文化上的具体体现;既是我国各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也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因为,中华文化中有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各民族都可以在中华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如此,才有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这个基础极其重要。同时,我国各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即国家命运共同体。国家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既定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也就是说,我国各民族利益一致、责任一致、发展的目标一致。这个一致便决定了我们不但要在政治上实现平等的联合,也需要在文化上增强认同,即在 “各美其美”的基础上,推进“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使各个民族不但欣赏本民族文化,同时也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真正实现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切实有效推进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从另一角度观之,中华文化已经有了“国家文化”的意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政治的产物,因而它倡行的文化自然地要以国家政治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党内政治文化时说:“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内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界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的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对党内文化的这种界定,目标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领导中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这是国家全局。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文化观,对于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也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支撑。 第二,我国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以各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为基础的精神家园。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世界范围内私有制存在的前提告诉我们,从历史方位看,民族仍处在发展时期,民族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国家存在,我们就要长期面对民族问题,解决民族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