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背景下,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在1936年1-2月间公布的《川滇黔革命根据地纲领》和《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行动纲领》中,明确提出了建立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并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关于民族团结的主张,这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川滇黔边区的少数民族团结起来,实行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反对大汉族主义和恶霸的压迫,反对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歧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建设和保卫革命根据地。[54](P.348) 川滇黔边区的少数民族(苗、彝、瑶、回……)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民族平等,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信仰自由,反对大汉族主义,反对各民族之间相互歧视,反对剥削和压迫,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建设和保卫革命根据地。为巩固工农民主政权,争取各民族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55](P.352) 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提出了多个关于团结少数民族的口号和主张,当时虽没有直接归纳为“民族团结”四个字,但却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核,诸如“苗族与汉族的工农群众,建立亲密的联合”[56](P.243),“苗族与汉族的工农一体同心”[57](P.246),“彝、藏、回、番与汉族工农都是一家人”[58](P.251),“汉族弟兄与苗、瑶民族弟兄一致配合起来”[59](P.253),“回番夷汉穷人是一家人”[60](P.264),“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61](P.277),“汉、藏、彝民族工农穷人联合起来”[62](P.342)等口号。1935年7月,中共中央《红星报》社论中提出争取少数民族“在我们周围”的主张:“不懂得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不配当一个共产党员,不了解争取少数民族的重要性和不参加这一工作的不配当一个好的红色战士!”[63](P.297)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逐渐清晰化的过程与长征期间在西南多民族地区的经历和革命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也正是因为长征,使得中共领导人对中国的民族国情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其民族政策也由此有了不囿于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的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发展历程。民族团结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链条上的演进脉络,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认识中国国情的过程,也是他们对民族团结思想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不断探索和反复凝练的过程,而“红军过云南”无疑是这一思想生发的一个重要历史时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