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李大龙:自然凝聚:多民族中国形成轨迹的理论解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李大龙 参加讨论

    二、“中国”:由指称“王幾”到多民族国家的简称
    在中华民国之前,中华大地上出现的众多政权没有一个是称为或简称为“中国”的,但是众多族群共同缔造的由传统王朝转变而来的近现代主权国家则最终是以“中国”为国号出现在世界舞台。“中国”含义由指称王幾到成为近现代主权国家的简称,不仅是多民族国家形成轨迹的呈现,同时也是实现转变的标志。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1963年出土于宝鸡的青铜器何尊之铭文中:“……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相应地,先秦时期的典籍中也存在着有关“中国”的记述。《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诗注疏》卷24:“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对于“中国”,今人也给予了很多关注,但多否认其有政权的含义。翁独健先生的观点即有代表性:“中国一词,从《诗经》上就可以找到,不过古代‘中国’之称只是地域的、文化的概念,或者是一种褒称。”④翁先生揭示了“中国”这一词汇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复杂内涵,但“中国”最初的含义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则是不能否认的,因为后人对于“中国,京师也”的注疏,就将“王畿”、“中国”、“京师”有机联系在一起,诠释了“中国”最初是指周王的“王畿”及其所隐含的“天下政治中心”的内涵,前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指称范围的扩大是和其含义的泛化密切相连的,而其中关键性的因素也是围绕王权及其发展而来的皇权展开的。《春秋公羊传·定公四年》:“夷狄也而忧中国”,周王附近的诸侯似乎被纳入了“中国”,而秦、楚、吴、越等在司马迁的笔下是属于“夷狄也”,但认为秦王嬴政的“一统”则是:“秦遂以兵灭六王,并中国,外攘四夷”,⑤秦也由此从“夷狄”而变成了“中国”。以往众多学者都认识到区分“诸夏”与“夷狄”的是“文化”,但“文化”的标准则为学者们所忽略。实际上,“诸夏”与“夷狄”区分的根本标准是是否认同和维护以“王权”为核心的“天下秩序”,这是和上述中国古人对族群划分的观念一脉相承的。《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此“中国”或可被认为是指称“中原”(诸夏),但将其看作是维护以“王权”为核心的“天下秩序”似乎更准确,“在《春秋》、《左传》、《国语》等书中,春秋时期齐、鲁、晋、郑、陈、蔡等中原诸侯称为‘中国’、‘诸夏’、‘诸华’或‘华夏’;秦、楚等仍是‘夷狄’。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⑥的原因亦在于此。
    秦汉王朝的出现不仅将“王权”发展为“皇权”,而且也将“皇帝”的直接统治区域定型于“九州”,“中国”的范围扩大为郡县区域。嬴政因“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称“始皇帝”,⑦皇权取代王权成为“天下”主宰,其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并在“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辽阔地区,“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⑧《汉书·地理志》则将汉朝的郡县和“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相联系:“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郡)[部],置刺史。”《汉书·天文志》:“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阳则日、岁星、荧惑、填星,占于街南,毕主之。其西北则胡、貉、月氏旃裘引弓之民,为阴,阴则月、太白、辰星,占于街北,昴主之。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海碣石”,如实反映了“中国”指称范围的变化,而且这一指称范围至清代之前并没有根本性质的改变。
    1644年入关的清朝虽然源出于“东夷”,不仅在前代的基础上使皇帝的直接统治区域彻底突破了汉以来的郡县范围,而且通过与邻国签订条约的方式将其明晰化,“中国”保留了传统指称范围,如《清史稿·地理一》:“有清崛起东方,历世五六。太祖、太宗力征经营,奄有东土,首定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及宁古塔诸地,于是旧藩札萨克二十五部五十一旗悉入版图。世祖入关翦寇,定鼎燕都,悉有中国一十八省之地,统御九有,以定一尊”,但在此基础上“中国”也有了指称多民族主权国家——清朝的含义。不仅在《清实录》中“中国”往往和“清朝”含义相同,在清朝与俄罗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签署的《尼布楚条约》、雍正五年(1727)签署的《布连斯奇界约》、乾隆三十三年(1768)《修改恰克图界约第十条》等条约⑨中,“中国”、“清朝”也具有相同的含义,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了多民族主权国家的简称,中华大地上众多族群梦想中的以“王权”为核心的“天下”终于和现实中的多民族主权国家实现了重合,多民族国家也渐由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