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西藏研究 >

人类学之维:西藏边境地区教育研究转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民族教育研究》 王毅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王毅(1985- ),男,山西静乐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建设构想使中国西藏的枢纽地位不断凸显。其中,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环境决定着南亚通道的质量。在构建良好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发展作为文化传递、交流和互鉴之载体的教育,其意义显得尤为重大。因此,关注西藏边境地区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然而,有关西藏边境地区教育的传统研究,在价值取向、问题视角及研究方法方面都没有相对独立的研究,更是缺乏文化立场的观照。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尝试提出西藏边境地区教育研究的转向。
    The plan of constructing the South Asian Channel of "the Belt and Road" has constantly highlighted the pivot position of Tibet,and the quality of the channel relies on a good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environment.In constructing the environment,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develop education which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Therefore,it is imperative to pay a close attention to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ibetan border areas.However,traditional studies o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se areas heavily relied on the studies of commerce economy and frontier politics in aspects of value orientation,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method,without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esearches,let alone the concern for cultural position.So,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hese areas should be chang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关 键 词:教育人类学/西藏边境地区/文化立场educational anthropology/Tibetan border/cultural position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教科书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性研究”(项目编号:15CMZ002)的阶段性成果。
    从“湄公河次区域”到“喜马拉雅山区”,绵长的中国边境线不但成为天然屏障,同时也是与邻国文化交往的天然通道,在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区域”(或者“文化圈”)。这些区域体现出地理单元的跨国境性、体质基因的相似性、语言习俗的共通性、宗教文化的共同性,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构造出独具文化多样性的边境地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中国开放力度的加大,从“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到“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再到当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使得我国边境地区的发展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中国边境地区与邻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开始了新一轮的对话、交流与互鉴。
    西藏作为中国边境线较长的省份,与南亚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联系。虽有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天然屏障,但许多河流水系相连。在经济方面,藏文文献记载:“17世纪,西藏阿里地区开始用硼砂、湖盐、羊毛等产品同邻国交换布匹、干果等日用品”;[1](P.335)与南亚各国交流频繁、共生相济。历代中央政府为了实现“富民兴边”的理想,始终重视对西藏边境地区的管理与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西藏边境地区的科学研究呈现出多学科的特点,以自然科学、经济学和民族学为核心,从自然地理的发掘、发现到社会经济调查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为国家边境治理与发展提供了战略参考与智力支持。然而,面对当下“一带一路”的南亚大通道建设机遇,重新审视诸多领域与学科的研究,发现作为文化传递、交流和互鉴之载体的教育的研究却较为薄弱。这样的状态势必会影响南亚大通道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以往关于西藏边境地区教育的研究,一是依附于边境经济贸易与民族学研究,二是表现为问题分析的路径依赖,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领域的研究,更没有从教育的文化性格本身检视西藏边境地区发展问题。由此,本文希望从西藏边境地区教育传统研究存在的问题切入,反思其研究中的价值取向、关注问题与研究方法,提出将西藏边境地区视为独特的文化多样性区域,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关注西藏边境地区教育研究转向,旨在唤起研究者对西藏边境地区教育研究的重新审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