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六朝建康城 王志高将其多年来江苏南京六朝建康城考古研究的论文结集成册,总结和回顾了六朝建康城考古发掘的心路历程,许多论文对六朝建康城的建制、布局、城市建设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基本复原了六朝都城——南京的风貌(王志高《六朝建康城的发掘与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六朝史研究会组织的“六朝建康城东方大都会”国际高层论坛,是研究六朝建康城的学术盛会,张学锋对会议发言进行了总结(张学锋《“六朝建康城东方大都会”国际高层论坛会议总结》,《南京晓庄学院学报》7期)。 楼劲认为经过历史、考古学者的不懈努力,六朝建康城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他对建康城的四至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角度,认为从建康城礼制建筑遗址的文献记载出发,进一步细化建康宫、城方位的参照系;同时还对建康城的朝向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楼劲《六朝建康城研究的新阶段》,《南京晓庄学院学报》7期)。 日本学者佐川英治基于近年建康城的考古工作,首次对建康城和日本藤原京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六朝江南文化的新论点([日]佐川英治《六朝建康城与日本藤原京》,《南京晓庄学院学报》7期)。 张学锋在对六朝建康城研究基础上,以建康城为中心,旁及曹魏邺北城、北魏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隋唐长安城,指出这一时期出现的“中世纪都城”的形制特点。都城经过严格规划,坐北朝南;宫城位于中轴线北端,衙署位于宫城之南,里坊构成的外郭城三面包围宫城;宫城以北设立禁苑。认为中世纪都城是中国传统都城制度与草原文化结合的产物(张学锋《所谓“中世纪都城”——以东晋南朝建康城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8期)。 3.邺城 牛润珍《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中华书局),系统讲述了邺城的历史变迁和都城制度对东亚都城的影响。 4.统万城 在陕西靖边县统万城的一南一北,分别发现一组大型夯土基址,均在距离城址2千米~3千米以外。统万城以南的夯土基址由3个方形夯土台基组成,边长36米~37米;夯土台基有着巨大的地下夯土基础;夯土台基外有一周围墙。城北的夯土基址也由3个夯土台基构成,2个圆形台基、1个方形台基。发掘者认为上述夯土基址的性质可能与赫连大夏国的祭祀习俗相关(《榆林考古接连有重大新发现》,《榆林日报》10月30日)。 5.国内城 吉林集安市国内城遗址是高句丽时期的第二座王都,也是高句丽都城史上历时最久的平原城址。赵少军分析国内城城垣北墙遗迹东北墙角的剖面,认为国内城的北墙及东墙局部,在高句丽时期存在一次大规模的补修,其最大特征是在城垣内侧完成(赵少军《国内城城墙修筑问题探讨》,《东北史地》2期)。 6.其他皇家遗址 在都城遗址之外,研究者将视野拓展到都城以外与皇家功能息息相关的建筑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武川县榆树店古城的考古调查结果认为,该古城应该是北魏阴山行宫广德殿遗址(张文平、袁永春《考古调查确认北魏阴山行宫广德殿旧址》,《草原文物》1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坝顶圜丘遗址的考古调查显示,遗址底层为长方形夯土台基,其上有三层圆形台基,认为该遗址是附属于北魏行宫阿计头殿的祭坛遗址[袁永春、张文平《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坝顶圜丘遗址性质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36卷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