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7)

http://www.newdu.com 2018-02-26 中国考古网 钱国祥 郭晓涛 参加讨论

    (四)一般墓葬的研究
    如前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乱象纷呈的时期,各种文化的交汇融合,造成物质文化方面的精彩纷呈,墓葬方面亦概莫能外。对于此时期墓葬研究的关注点较多,民族特色是这一时期墓葬的一大特征;同时,有一些特色夹杂着异域风情,是东西方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欧亚草原大通道等路径进入之后,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之后留下的文明火花。
    辽东地区由于各种文化的杂糅,墓葬壁画既有中土模式,也存地域特色。孙力楠对辽东地区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墓葬壁画源流进行了研究,指出辽东地区的壁画在题材上与中原地区大体一致,但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孙力楠《辽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源流初探》,载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魏存成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张永珍对沈阳地区的汉至魏晋墓葬进行了区域墓葬类型与分期方面的研究,其确定的四期为公孙氏割据时期,五、六期则从公孙政权覆亡延至两晋之交(张永珍《辽阳沈阳地区的汉魏晋墓葬类型与分期研究》,载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魏存成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韦正对被认定为拓跋鲜卑墓葬的单棺合葬墓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分布地域上,单棺合葬墓是以平城地区为中心,但可以经由内蒙古中部追溯至北部,时代上亦可以追溯到檀石槐联盟时代之前。单棺合葬墓是具有拓跋鲜卑渊源且长期保留的一种葬俗,伴随着拓跋鲜卑的南迁和社会的演化,多人合葬墓等原始葬俗逐渐被淘汰,而单棺合葬墓在平城地区被保留下来;而洛阳地区目前尚未有单棺合葬墓资料的出现,表明这种葬俗在洛阳地区被终止。作者认为单棺合葬墓葬俗的出现、流行和消亡折射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步汉化的过程(韦正《拓跋鲜卑的单棺合葬墓》,载内蒙古博物院等编《中国北方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地区古代文化》,科学出版社)。
    被推定为4—5世纪之交拓跋鲜卑族群的七郎山墓地人群性质重新引起了争议,吴松岩通过研究认为该人群应该为北魏镇民,很可能来自西北的羌戎降民部落(吴松岩《七郎山墓主人为北魏镇民论》,载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魏存成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对墓葬壁画和图像学的研究,一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研究的重中之重。南朝地区画像砖墓的研究已经很多,2015年度发掘的狮子冲南朝大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砖及榜题铭文,为这些图像的属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也是研究南朝帝陵陵墓制度内涵的重要资料。
    在对南朝地区其他墓地图像资料研究方面,浙江余杭小横山东晋南朝墓地以其墓葬数量而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小横山墓地东晋南朝墓葬112座,其中南朝画像砖墓20座。韦正将小横山墓地画像砖题材分为7个类型,结合发掘出土位置,建立起图像之间的前后关系。对小横山M93券门上方朱雀砖的对比分析,认为应该是南方地区发现的唯一此类题材的画像砖。针对羽人戏龙(虎)砖,认为该类画像砖清晰展示了多砖拼嵌的大幅羽人戏龙(虎)画像砖转化为小幅单砖的演化线路,而小幅单砖上龙虎图像之上添加的骑乘人物,使得图像的本身意义更为清晰,可以与许多早期相关图像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讲,小横山墓地中的图像反映了世俗性的中国传统丧葬观念和礼仪制度。考虑到墓地的画像砖样式极有可能来自京城,推测墓地主人与首都建康应该联系紧密,作者列举了可能与墓地主人相关的齐钱唐公主和梁人朱异。结合小横山墓地的地望,同时探讨了临平湖与吴晋历史变迁的关系(韦正《小横山南朝画像砖墓管窥》,载巫鸿、朱青生、郑岩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三辑,文物出版社)。
    再把视线转回到北方地区,北魏经历了平城、洛阳之后,形成了一种在形式上沿袭晋制,在风格上草原与中土相互交融的墓葬文化特征;迨至北魏分裂,王室播迁,邺城与长安地区风格大相径庭,其中邺城地区的壁画墓异军突起,形成了全新的邺城模式。区别于郑岩在魏晋南北朝壁画墓中提出的邺城规制理论,杨泓先生从田野发掘中有关“邺城规制”的考古遗迹和标本入手,按照都城规制、建筑创新、墓葬规制、佛教艺术等几个方面,分别讨论了邺城规制出现的文化背景,并认为邺城规制对隋唐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泓《邺城规制初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续)——王仲殊先生九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杨泓先生这一观点,在倪润安的文章中再次得到了阐发与引申。其从墓葬的各个方面综合剖析了北朝末期墓葬文化的格局面貌,认为随着北魏分裂,北朝墓葬文化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并成为此后隋唐文化的重要源头。倪润安继此前对平城的墓葬研究之后,从北朝后期的墓葬格局出发,重点讨论了北齐墓葬文化格局形成的成因及其历史走向。首先北齐墓葬文化的格局脱离不了东魏时期奠定的基础和框架,邺城作为当时的中心区域影响最大。东魏邺城地区墓葬形制继承了洛阳地区北魏末年墓葬的特征,随葬品方面也承续北魏晚期的衣钵;但墓葬壁画方面,东魏墓葬突破了北魏中晚期遵循的“晋制”束缚,开创了新范式。而东魏青齐地区的墓葬则保持北魏晚期的地方传统,圆形石室墓占据主流位置,这种形式对冀定地区有所影响。青齐地区这种较为独立的文化特征,表明了东魏邺城文化的辐射强度较差,王朝文化的控制力较弱。及至北齐重振,东魏墓葬的文化格局得到强有力的改造,在邺城之外,晋阳霸府崛起。从两地的墓葬文化面貌观之,邺城崇文、晋阳尚武,两地文武相和,共同构建出北齐墓葬文化的“双核”体制,一改东魏邺城在文化影响力上孤掌难鸣的被动局面。北齐墓葬文化所产生的“双核”格局,直接影响了隋唐社会制度和历史走向(倪润安《北齐墓葬文化格局论》,《故宫博物院院刊》2期)。
    江苏镇江地区发现一批六朝时期土洞墓,其与毗邻的南京、马鞍山等地区墓葬形制显然有别。刘华军对比了洛阳地区西晋土洞墓的形制特征,认为镇江六朝土洞墓大量承继了中原地区土洞墓的特征,部分特点受到了土著因素的影响(刘华军《对镇江地区六朝土洞墓的源流的一点思考》,《中国文物报》8月28日)。
    韦正对北朝时期高足围屏床榻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其对一些考古出土资料逐一推定,并分析其具体特点,认为其形成与北方地区火炕的生活方式有关,同时受西方因素影响,华夏文化的矮足榻向高足床转变;而南方地区的人物画,显然对北方地区的围屏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韦正《北魏高足围屏床榻的形成》,《文物》第7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