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张阳阳:双语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可能:基于“意识三态观”框架的讨论(7)

http://www.newdu.com 2018-09-27 《民族教育研究》 张阳阳 参加讨论

    (四)意识三态与双语教育的实施困境及出路
    综合以往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文献发现,以往研究或是站在宏观层面上讨论国家和地方对双语教育的政策设计,或是从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出发考察双语教育政策在其中的运行,或是探讨学生个体因语言和文化等因素产生的心理和学业适应问题。这些研究在不同层次上揭示了双语教育政策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但是,由于缺乏一个综合性的框架将不同层次的资料整合起来,因而难以发现不同层次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图景。
    “意识三态观”理论恰恰主张在不同层次的事实和材料之间建立起关联,以达到对民族教育整体情况的全面了解。在整体层次上,伴随着国家越来越深入地推进现代化进程,国家在双语教育政策当中给予了现代性更大的空间和比重;少数民族学生个体要想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当中更有优势,就必须熟练掌握现代社会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国家通用语言,这也是社会衡量个体成就和能力的主要标准。[4]因此,考虑到整体的社会环境和未来的发展前途,少数民族学生个体也更倾向于选择汉语授课而非民语授课的学校。这既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成功的必然选择。
    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不仅影响了民族学校的生态空间环境,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个体在学校的心理适应。实践表明,在中观的民族学校当中,如果只有少数民族学生而鲜有汉族学生,人为地造成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割裂与隔离,那就难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也不利于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一种通达互惠的关系;在个体层次上,由于学校对现代性知识和国家通用语言的强调,传统民族文化在学校空间当中受重视程度不够,但其依然在学生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这种家庭社区传统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之间的割裂,使得他们难以建立稳定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而学生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方面的困境,也使得他们在学业方面难以超越语言的隔阂,借助作为第一语言的民族语来有效促进第二语言汉语的学习。
    通过整合已有的经验研究,并且把他们纳入“意识三态观”的理论框架之下,本研究试图在分析以往不同层次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各个层次之间的关联,发现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双语教育政策不是孤立地在某一个层面运行,而是从“国家—地方—学校—个体”的一连串的整体运行过程,从中可以看到国家的政策导向(意识形态)会直接或者间接塑造民族学校的生态环境(意识生态),并通过在民族学校的具体实施塑造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意识心态)。与此相反,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和学业等方面的问题也不仅是个体的问题,还可能是双语教育政策运行的最终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