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析与讨论 在历史上,升平镇始终具有一种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也有相应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在这里,土地、税收、财产等权利义务,都与家户绑定在一起。(17)从外面嫁进来的人,无论民族归属、宗教信仰为何,只要进入了这个家户,就需要遵从家户的传统。藏与回的通婚规则,以及回民传统的保留,也正是依照这种家户制度的原则进行的。在分散的家户之上,升平镇还有当地共同享有的象征与仪式体系。这套仪式体系,既包括个人性的婚丧嫁娶等事件,也包括集体性的年度节庆。只要是升平镇的居民,都会参与到这套仪式体系之中。这是多元民族在历史的互动中共创共享的社会秩序,也构成了升平镇开放与包容的“精神气质”。(18)这种“精神气质”使它接纳并吸收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将这些民族、宗教中的排他性元素不断淡化,最终构建起多民族、多宗教交融的社会生活。 从内地来的回民在刚到升平镇的时候,是一个相对异质的群体。之后,他们开启了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这种融入,以通婚形成的家户作为起点,以共同的社会生活作为保障,以共享的仪式体系作为支撑。当他们接触到其他地方的回族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与这些地方的回族不一样。今天,来自巍山的阿訇也会教导他们,不能像藏民一样去转山、转白塔,这是比吃猪肉更加严重的过错。长期形成的地方传统,已经使他们很难按照阿訇的教导行事,更多的是阿訇来适应升平镇的生活秩序。 升平镇“藏回”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尊重少数的、能够按照伊斯兰教法行事的同胞们,称他们为“阿訇”;另一方面,大部分“藏回”仍旧按照传统的方式生活,在家户内部守住回民的根,参与回民的集体活动,并不会由于宗教或民族原因构建起严格的社会边界。事实上,“藏回”最重要的内涵是回藏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当地人曾打趣地说: 我们藏族人不会做生意,没这头脑,他们回族人会做。 这种关系是在尊重差异、限制差异、寻求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相互联结的基础。无论是回民还是藏民,他们都深深地知道,藏回共处、藏回共荣已是他们扎根于其中的社会事实。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他们都在遵循并强化着这样的事实。 在人类学的理论脉络中,总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将文化视为单一的内在统一体。近年来,全球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人们越来越多地讨论如何在两套或更多的文化体系之上构建社会秩序。根据罗宾斯(Joel Robbins)的分析,成功的综合往往源自两种情况:一是一种文化及其价值清晰地处于支配地位;二是个体自由处于最高的地位,每个个体都会被鼓励用他或她自身的创造性将各种文化编织在一起。(19)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到,升平镇“藏回”案例,与这两种情况都不完全符合。一方面,虽然藏文化在当地可被视为一种“底色”,但它并不拒绝外来元素的融入与改变,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虽然个体在文化交汇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强的能动性,但这种编织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性的,是奠基于地方传统与制度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个体的自由创造。 事实上,多民族交融始终是升平镇的历史与现实。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指出的那样,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20)在某些时刻,人们虽然可以看到人群之间的分离,但从长远的、宏观的视角来看,必定是融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构筑起美好的社会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