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赋历史观念简论

http://www.newdu.com 2019-02-21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张婷 李晓明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汉赋是两汉知识精英表述思想观点的文体形式,是后世了解两汉思想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宝库。汉赋表达了人们对过往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往与现实、事实与规律、理念与政治、道德与理性,在汉赋的形式与内容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汉代思想家在赋中表达了对时间与命运的认识,对天命与人事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对汉代以前的历史及历史人物进行了评判。汉赋对传统经典的思想有着自己的认知和继承。汉赋是一座思想资源宝库,它的历史观念是中国历史观念史的重要一环。
    关 键 词:汉代 汉赋 历史观念
    作者简介:张婷(1981- ),女,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晓明(1958- ),男,安徽淮南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史学史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高校古委会规划项目(1535)
    汉赋是两汉知识精英表述思想观点的一种重要形式,“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定文体,汉赋就是两汉时代的特定文体。它的作用,正如班固在《两都赋序》中所言,“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1]311,有着批评讽谕和宣德颂扬的双重功效。通过这种文体形式,两汉学者和思想家们表达了丰富的历史观念。在这里,历史品评与现实批判、真实与虚幻、普遍价值观念和当下的个体感叹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汉赋显示出异彩纷呈的思想火花。汉赋无疑是了解两汉思想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宝库。以往对汉赋的研究多从文学角度着力,未见有关历史观念的研究,而历史观念是汉代士人评判历史与现实的价值标准和出发点,汉赋中历史观念的重要价值不应该被人们所忽视。
    一、面对历史遗存而咏怀
    汉代文士雅集,面对历史与现实,心生感慨,思古追今,这一点对后世影响甚大。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通过杜笃的《祓禊赋》可以看出,每当上巳节等时节,一些文人雅士多有聚会,参加者多是“鸿生俊儒”。当此之时,除了必不可少的酒食之外,他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是“谈诗、书,咏伊、吕,歌唐、虞”[2]274,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传统上人们每当登高远眺,便易兴怀感慨,莫能例外,“子在川上曰”的形式大概算是较早的历史记载了。此后大约是由于社会多动乱,士人们多奔走于乱世,无暇寄兴感慨了。但在两汉时期,这样的记载多了起来,汉赋在这方面多有表现。较早的有司马相如的《哀秦二世赋》,这是他“历吊二世”时所写,赋中对秦二世的执政与下场进行了评点:“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呜呼哀哉!操行之不得兮,坟墓芜秽而不修兮,魂无归而不食。”[3]3055这是从帝王个人的角度第一次对秦王朝灭亡原因进行探究,同时也表达了传统观念上对帝王品德的认定。杜笃的《首阳山赋》则是另一个例子,作者面对首阳山,缅怀和感叹伯夷、叔齐,恍惚间似与伯夷、叔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4]138。扬雄的《河东赋》也是属于感怀性质的作品[5]183,汉成帝祭祀后土活动之后,“迹殷周之虚,眇然以思唐、虞之风”[6]3535,看到成帝有“追观先代遗迹,思欲齐其德号”的意向[6]3536,扬雄抓紧时机,因势利导,用三代、唐虞的历史经验,对汉成帝进行劝谏,希望他“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扬雄希望把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变为皇帝的治政理念。
    班昭的《东征赋》表现的是在东汉安帝永初七年(114年)随其子东征时,对所经过的一些历史故址的感怀。她一路上思绪不断,浮想联翩,由于在外地出征的流离颠沛,她“慕京师而窃欢”,由此联想到“小人性之怀土兮,自书传而有焉”。道出了历来人们安土重迁图安逸的心态。她又“入匡郭而追远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乱之无道兮,乃困畏乎圣人”?想到了孔子困于匡的一段往事。到了蒲城旧墟,也同样生发对前人的感念:“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惕觉悟而顾问兮,想子路之威神。卫人嘉其勇义兮,讫于今而称云。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她将自己从书籍上所了解的孔子弟子子路和蘧伯玉的为人与历史实际相对照,即便到了班昭生活的东汉时代,还可以看到当地人们对二人的称赏,这就足以促使班昭思考了,城市可以变丘墟,榛榛的荆棘可以掩盖一切,那么只有道德的精神力量可以传之久远。她得出的结论就是:“唯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惟经典之所美兮,贵道德与仁贤。”[7]144-145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东汉末年蔡邕的《述行赋》,蔡邕在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受徐璜之命前往偃师,对一路所经历史遗迹多有感怀。蔡邕在此赋的末尾道出了这样的话:“历观前都,寻前绪兮。考之旧闻,厥事举兮。登高斯赋,义有取兮。”[8]110点明了此类登临游历赋的一些共同特点,同时也道出了两汉赋的时代特征。他们站在历史的废墟上,仿佛有了直面历史的参照,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作者的心目中又早已形成。他们对历史拷问和追思的意义,不仅仅是使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重新地定位(“义有取兮”),而且也促使后世知识精英不断思考历史,思考人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