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 汉赋是汉代士人精神吐纳的产物,也是汉代士人对历史认识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历史因素是汉赋作者现实表达的重要依据,沟通古今的桥梁。汉赋作者在回顾和反思历史的同时,呈现的是他们对过往是非得失的认识。而这种经过提炼了的认识,一方面起到了矫正当时社会政情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后世留下了这个时代独具特色的历史观念。赋中述古论今、借彼言此、借古讽今、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成了汉代士人影响政治的一种特殊手段。汉赋是以“诗”讽谕传统的发扬和重现,丰富的汉赋作品中,历史观念几乎无处不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规律的描述、品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班固.两都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杜笃.祓禊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杜笃.首阳山赋[M]//欧阳询.艺文类聚:第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扬雄.河东赋[M]//欧阳询.艺文类聚:第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班固.汉书:扬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班昭.东征赋[M]//李善注.昭明文选: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77. [8]蔡邕.蔡中郎集:外纪[M]//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36. [9]董仲舒.士不遇赋[M]//欧阳询.艺文类聚:第3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李善注.昭明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王粲.伤夭赋[M]//欧阳询.艺文类聚:第3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丁廙妻.寡妇赋[M]//欧阳询.艺文类聚:第3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潘安仁.西征赋[M]//欧阳询.艺文类聚:第9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贾谊.鹏鸟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5]司马迁.悲士不遇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张衡.思玄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7]班彪.北征赋[M]//李善注.昭明文选: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班彪.王命论[M]//李善注.昭明文选:第52卷.北京:中华书局,1977. [19]梁竦.悼骚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0]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1]徐幹.七喻[M]//欧阳询.艺文类聚:第5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2]陈琳.应讥[M]//欧阳询.艺文类聚:第2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3]蔡邕.青衣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4]张超.诮青衣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5]扬雄.羽猎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6]扬雄.长杨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7]扬雄.太玄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8]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9]张衡.髑髅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0]张衡.归田赋[M]//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