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互动与交融:经济活动中族际关系的多维透视——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村的田野工作(7)

http://www.newdu.com 2019-06-14 《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 袁东升 参加讨论

    四、讨论与结语 
    “和谐共居与差异共生是族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差异是生态,是美学;共生是结果,也是过程。”[1]案例村水、苗两族历经300余年的和谐共居并建基于个体层面日常生活中基于互信的交往交流,逐步构建两族差异共生的“村寨共同体”及命运共同体,探讨和挖掘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经由何种载体、路径及机理发展形成当下所呈现的族际和谐共同体,才是本研究真正希望探讨的要旨所在。 
    这一田野个案亦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日常生活中基于情感共同体的族际和谐,如何借助自我与他者个体情谊的互构与合谋,形塑族际经济交往互动的微观历史过程及情谊道德社会。进而言之,案例村水、苗两族村人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真实而生动的多维之分类实践,这种分类实践主要从经验层面进行了微观上的呈现,这或许与族群互动中的消极面既不并置亦不合谋。正如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所指出的那样,基于既定的微观条件,人们的理性选择更多地考量到个体的民生或日常生活问题,但这并不一定包含有群体主义或团体主义的内容。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前述“帮工”等几种概念之边界是流动的,这样的流动建立在个体选择的基础上。[11]由此入手,我们探讨的应该是在和平栖居基础上,如何增益两族村人的个体日常生活,而不是其它;进而也理应探讨民族边界的漂移与固定,缘何能够促进多民族的交融共生及差异互补。 
    总之,本文旨在研讨怎雷村水、苗两族村民在微观经济行为活动中呈现出来的互动互信及互惠的族际关系,从而透见到族际间经济交往互动过程就体现了族际关系的解构与建构,认识到这是一种良性的族际互动之文化生态,并印证族际基于情感、信任与互惠而型构的情谊道德经济,这类如“基于内循环运行机制的礼俗交往经济”[16],进而体认到怎雷人基于互信及双向情谊互渗之情谊道德社会而合谋建构的命运共同体及地域共同体理念。诚如对案例村水、苗两族交互关系之“原生态”场景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理应是从微观层面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延伸与拓展。[17]怎雷村经济活动中,水族与苗族村民之间存在频繁地交往交流、互动互助现象,建构了当地“有酒大家一起喝,有肉大家共同吃,有姑娘兄弟帮助拉”[19]的太平景象;既形成自我与他者良性循环互助的社会机制,亦形成基于差异勾连之上族际间经济互助之互信互惠关系的文化生态,并消饵我族与他族的社会文化边界及张力,从而型构出案例村“一体多元”之社区。进而言之,水、苗两族通过帮工、讨活路、找活路、送钱、讨钱这些基于互惠情谊及互信机理之族际间的微观经济交往活动,展示族际关系建构中的经济互动过程及族际友情的双向互渗,并呈现出“多”与“一”的辩证统一及“他”“我”之并置勾连的文化图式,这同时也是一个族际关系建构及解构的历程,进而体认到“地域社会共同体中民族之间所呈现的界与合,融与分,属于认同问题,在于建构与解构,在于共识重叠,在于差异共生。”[1]在这个意义上,对族际经济活动过程的微观及经验性研讨应具有巨大的理论潜力及现实意义,也存在着形成新的理论范式的可能。 
    (吉首大学终身教授杨庭硕及贵阳市文物局李会娥博士阅读了本文,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袁东升.论民族和谐的形成要件及文化生态[J].广西民族研究,2017(6). 
    [2][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 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M]. 李丽琴,译.马成俊,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石硕.中国西部民族宗教格局与民族关系新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5]杨庭硕.相际经营原理:跨民族经济活动的理论与实践[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 
    [6][德]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 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7][美]Firth Raymond,Economics of the New Zealand Maori.2nd Ed.Wellington:R.E.Owen,Government Printer,1959. 
    [8]刘琪.民族交融视域中的“藏回”——基于云南省德钦县升平镇的实地考察[J].民族研究,2018(2).  
    [9]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林华敏.我们何以差异性地共存?——从萨特到列维纳斯的他人超越论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11]范可.何以“边”为:巴特“族群边界”理论的启迪[J].学术月刊,2017(7). 
    [12][美]Sandel,Michael. 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New York:Farra,Straus & Giroux,2012. 
    [13][美]Pierre L. Van den Berghe, The Ethnic Phenomenon. New York:Elsevier,1981. 
    [14][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费孝通.读马老师遗著《文化动态论》书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16]袁丽红.从“二重性”角度看少数民族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以近代广西为中心的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06( 4) . 
    [17]袁东升.区隔与交融:资源利用中的民族关系[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8(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