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近代史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赫尔墨斯主义解析(4)

http://www.newdu.com 2020-04-30 《史学月刊》2019年第8期 卢镇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斐奇诺在《普罗提诺注疏集》(Commentaria in Plotinum)给洛伦佐·美第奇的献词中记述了此事,这也是斐奇诺翻译《赫尔墨斯文集》的主要证据之一。参见毛里齐奥·康帕内利:《导论》(Maurizio Campanelli,“Introduzone”),毛里齐奥·康帕内利编译:《三倍伟大的赫尔墨斯的丕曼德或者上帝的权威与智慧》(Maurizio Campanelli ed.and tran.,Mercurii Trismegisti Pimander sive De Potestate et Sapientia Dei),都灵:尼诺·阿拉尼奥出版社2011年版,第xxiii~xxiv页。
    ②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马西里奥·斐奇诺与洛多维科·拉扎雷利对文艺复兴赫尔墨斯主义传播的贡献”(Paul Oskar Kristeller,“Marsilio Ficino e Lodovico Lazzarelli.Contributo alla diffusione delle idee ermetiche nel Rinascimento”),《比萨高等师范学院年鉴(文学、历史与哲学)》(Annali della R.Scuola Normale Superiore di Pisa.Lettere,Storia e Filosofia)第2辑第7卷第2~3期(1938年),第237~262页。
    ③参见埃乌杰尼奥·加林:“对文艺复兴赫尔墨斯主义的几点注释”(Eugenio Garin,“Note sull’ ermetismo del Rinascimento”),埃乌杰尼奥·加林编:《人文主义者论述赫尔墨斯主义的文献:洛多维科·拉扎雷利、威尼托的乔吉奥、阿格里帕》(Eugenio Garin eds.,esti Umanistici su l’Eemetismo:Testi di Ludovico Lazzarelli,F.Giorgio Veneto,Conelio Agrippa di Nettescheim),罗马:弗拉泰利·博卡出版社1955年版,第9~19页;丹尼尔·瓦尔克:《从斐奇诺到康帕内拉时期的精神魔法与黑魔法》(Daniel Pickering Walker,Spiritual and Demonic Magic from Ficino to Campanella),宾夕法尼亚: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弗朗西丝·耶茨:《乔尔达诺·布鲁诺与赫尔墨斯传统》(Frances Yates,Giordano Bruno and the Hermetic Tradition),伦敦:劳特里奇出版社1964年版;乌特·哈内赫拉夫:“赫尔墨斯式的思想在何种程度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赫尔墨斯主义”(Wouter J.Hanegraaff,“How Hermetic was Renaissance Hermetism?”),《西方神秘学研究期刊》(Aries-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Western Esotericism)第15期(2015年),第179~209页。
    ④关于学者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赫尔墨斯主义的研究及其误读,可以参见捷尔吉·索尼:“赫尔墨斯传统在意大利的复兴”(,“The Hermetic Revival in Italy”),克里斯托弗·帕特里奇编:《神秘主义的世界》(Christopher Partridge ed.,The Occult World),纽约:劳特里奇出版社2015年版,第51~70页;乌特·哈内赫拉夫:“赫尔墨斯式的思想在何种程度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赫尔墨斯主义”,第179~209页。
    ⑤国内科学史和科技哲学界对赫尔墨斯主义的关注,参见刘晓雪:《布鲁诺再认识——耶兹有关研究及其启示》(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2005年;高洋:《赫尔墨斯主义与近代早期科学编史学》,《科学文化评论》2016年第1期,第42~61页。
    ⑥国内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是四川大学的梁中和博士,参见梁中和:《灵魂·爱·上帝——斐奇诺“柏拉图神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8~125、159~165页。
    ⑦赵立行:《宗教与世俗的平衡及其相互制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132~144页;刘新利、陈志强:《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5~88页。
    ⑧弗洛里安·埃贝林著,大卫·洛顿译:《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秘史:从古代到现代的赫尔墨斯主义》(Florian Ebeling,The Secret History of Hermes Trismegistus:Hermeticism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translated by David Lorton),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⑨马丁·贝尔纳著,郝田虎译:《黑色雅典娜》,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129页。
    ⑩沃利斯·巴奇:《埃及诸神或埃及神话研究》(Wallis Budge,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or studies in the Egyptian Mythology)第1卷,伦敦:梅休因出版社1904年版,第400~401页。
    (11)参见鲁洛夫·布鲁克:“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一)·古代”,(Roelof van den Broek,“Hermetic Trismegistus I:Antiquity”),乌特·哈内赫拉夫编:《灵知和西方神秘学词典》(Wouter J.Hanegraaff ed.,Dictionary of Gnosis and Western Esotericism),莱顿:百瑞尔出版社2006年版,第476页。
    (12)弗洛里安·埃贝林:《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秘史:从古代到现代的赫尔墨斯主义》,第5~6页。
    (13)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0、172页。
    (14)这个新神并不是赫尔墨斯-透特的简单结合,而是获得了一种新生,关于他的身份、功用和特点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在其《历史丛书》的第1卷有详细的阐释。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著,C.H.欧德法乐译:《历史丛书》(Diodorus Siculus,Library of History,Volume Ⅰ,Books 1-2.34,Translated by C.H.Oldfather)第1卷,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33年版,第54~55页。
    (15)保罗·格伦德勒:《文艺复兴百科全书》(Paul F.Grendler ed.,Encyclopedia of the Renaissance)第3卷,纽约:查尔斯·斯克里布纳之子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16)布莱恩·科彭哈弗编译:《赫尔墨斯文集:希腊语的赫尔墨斯全集和拉丁语的阿斯克勒庇乌斯的全新英译本》(Brain P.Copenhaver ed.,Hermetica:The Greek Copus Hermeticum and the Latin Asclepius in a new English Translation,with notes and introduction),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17)(18)(19)布莱恩·科彭哈弗编译:《赫尔墨斯文集》,第3~7、69~70、72~73,73~74,27~29、49~54页。
    (20)弗洛里安·埃贝林:《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秘史:从古代到现代的赫尔墨斯主义》,第7页。
    (21)布莱恩·科彭哈弗:“导论”(Brain Copenhaver,“Introdction”),布莱恩·科彭哈弗编译:《赫尔墨斯文集》,第xxxii~xliii页。
    (22)奥古斯丁对赫尔墨斯的论述和批判,参见奥古斯丁著,王晓朝译:《上帝之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347页。
    (23)赫尔墨斯传统是否在中世纪中断,曾是学术界争论比较大的问题,不过,目前学术界普遍倾向认为中世纪还是有赫尔墨斯传统存在的,但至于其重要性如何,尚无定论(参见弗洛里安·埃贝林:《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秘史:从古代到现代的赫尔墨斯主义》,第38~58页)。
    (24)约翰·布尔克:“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世界观的赫尔墨斯主义”(John G.Burke,“Hermetism as a Renaissance World View”),罗伯特·金斯曼:《文艺复兴更为深刻的面向:超越理性的领域》(Robert S.Kinsman,The Darker Vision of the Renaissance:Beyond the Fields of Reason),布鲁克林: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98页。
    (25)塞巴斯蒂亚诺·真蒂莱:“序言”(Sebstiano Gentile,“Premessa”),毛里齐奥·康帕内利:《三倍伟大的赫尔墨斯的丕曼德或者上帝的权威与智慧》,第vii~viii页。
    (26)关于洛多维科·拉扎雷利的生平和他翻译赫尔墨斯文集后3篇的情况,参见乌特·哈内赫拉夫:“洛多维科·拉扎雷利和赫尔墨斯式的基督:论文艺复兴赫尔墨斯主义的来源”(Wouter J.Hanegraaff,“Ldovico Lazzarelli and the Hermetic Christ:At the Sources of Renaissance Hermetism”),乌特·哈内赫拉夫、吕德·博乌托恩:《洛多维科·拉扎雷利(1447-1500)的赫尔墨斯著作和相关文献》(Wouter J.Hanegraaff,Ruud M.Bouthoorn edited,Lodovico Lazzarelli(1447-1500),the Hermetic Writings and Related Documents),坦佩:亚利桑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研究中心2005年版,第2~104页。
    (27)卡尔·达伦费尔特:“文艺复兴与前古典时代的文明”(Karl H.Dannenfeldt,“The Renaissance and the Pre-Classical Civilizations”),《思想史杂志》(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第13卷第4期(1952年),第442页。
    (28)辛西娅·惠特曼:《尼可洛·马基雅维利对赫尔墨斯和新柏拉图思想的运用》(Cynthia Ann Witman,Niccolò Machiavelli’s use of Hermetic and Neoplatonic thought),康奈尔大学哲学系199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4页。
    (29)英格丽德·默克尔、艾伦·德布斯:《赫尔墨斯主义和文艺复兴:近代早期的思想史和神秘主义》(Ingrid Merkel,Allen G.Debus edited,Hermeticism and the Renaissance: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Occult in Early Modern Europe),华盛顿:福尔格·莎士比亚文库1988年版,第i页。
    (30)赵立行:《宗教与世俗的平衡及其相互制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第135页。
    (31)乔凡尼·科尔西:“马西里奥·斐奇诺的一生”(Giovanni Corsi,“The Life of Marsilio Ficino”),马西里奥·斐奇诺著,经济科学院语言系译:《马西里奥·斐奇诺书信集》(Marsilio Ficino,The Letters of Marsilio Ficino)第3卷,伦敦:谢菲尔德-沃尔温出版社1981年版,第140页。
    (32)洛多维科·拉扎雷利:“赫尔墨斯金杯”(Lodovico Lazzarelli,“Crater Hermetis”),乌特·哈内赫拉夫、吕德·博乌托恩编译:《洛多维科·拉扎雷利(1447-1500)的赫尔墨斯著作和相关文献》,第167页。
    (33)(36)(39)马西里奥·斐奇诺:“摘要”(Marsilio Ficino,“Argumentum”),毛里齐奥·康帕内利:《三倍伟大的赫尔墨斯的丕曼德或者上帝的权威与智慧》,第3~4、4、4页。
    (34)乔万尼·皮科·德拉·米兰多拉:“900论题”(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900 Conclusions”),斯蒂芬·阿兰·法默编译:《西方的调和主义:皮科的〈900论题〉——传统宗教与哲学体系的演进》(Stephen Alan Farmer,Syncretism in the West:Pico’s 900 theses(1486):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Systems),坦佩:中世纪、文艺复兴文本与研究1998年版,第499页。
    (35)(37)(40)参见洛多维科·拉扎雷利:“给柯雷乔的乔万尼·墨丘利的三篇献辞”(Lodovico Lazzarelli,“Three Prefaces Address to Giovanni ‘Mercurio’ da Coreggio”),乌特·哈内赫拉夫、吕德·博乌托恩:《洛多维科·拉扎雷利(1447-1500)的赫尔墨斯著作和相关文献》,第153~157、161、161页。
    (38)毛里齐奥·康帕内利:“马西里·奥斐奇诺对三倍伟大的赫尔墨斯的描绘及其影响”(Maurizio Campanelli,“Marsilio Ficino’s portrait of Hermes Trismegistus and its afterlife”),《思想史评论》(Intellectual History Review),第29卷第1辑(2019年),第59页。
    (41)参见弗洛里安·埃贝林:《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秘史:从古代到现代的赫尔墨斯主义》,第68页。
    (42)阿格里帕在帕维亚大学讲授《丕曼德》的详情,可参见乌特·哈内赫拉夫:“胜于魔法:科内利乌斯·阿格里帕与拉扎雷利的赫尔墨斯主义”(Wouter J.Hanegraaf,“Better than Magic:Cornelius Agrippa and Lazzarellian Hermetism Magic”),《魔法、仪式与巫术杂志》(Magic,Ritual,and Witchcraft)第4卷第1期(2009年),第1~25页。
    (43)参见查尔斯·加菲尔德·劳维德:《阿格里帕与文艺复兴思想的危机》(Charles Garfield Nauert,Agrippa and the Crisis of Renaissance Thought),乌尔班纳: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43~46页。
    (44)弗洛里安·埃贝林:《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秘史:从古代到现代的赫尔墨斯主义》,第69页。
    (45)马西里奥·斐奇诺:“摘要”,第3~4页。
    (46)参见捷尔吉·索尼:“赫尔墨斯传统在意大利的复兴”,第52~53页。
    (47)丹尼尔·瓦尔克:《古代神学:15-18世纪的基督教柏拉图主义研究》(Daniel Pickering Walker,The Ancient Theology:Studies in Christian Platonism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22~131页。
    (48)(49)洛多维科·拉扎雷利:“赫尔墨斯金杯”,第173页。
    (50)弗洛里安·埃贝林:《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秘史:从古代到现代的赫尔墨斯主义》,第68~69页。
    (51)参见乌特·哈内赫拉夫:“胜于魔法:科内利乌斯·阿格里帕与拉扎雷利的赫尔墨斯主义”,第16页脚注52。
    (52)关于早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对人的认知,参见加林著,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70页。
    (53)关于后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的认知,参见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著,邵宏译:《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61~63、99~100、105~113页;马西里奥·斐奇诺著,迈克尔·艾伦译:《柏拉图神学》(Marsilio Ficino,Platonic Theology,Volume 4,Books Ⅻ-ⅤⅪ,translated by Michael J.B.Allen)第4卷,剑桥:塔蒂文艺复兴图书馆、哈佛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4章;皮科·德拉·米拉多拉著,樊虹谷译:《论人的尊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2页。
    (54)詹诺佐·马内蒂:“论人的尊严与卓越”(Giannozzo Manetti,“De Dignitate et Excellentia Hominis”),伊丽莎白·莱利·罗纳德:《詹诺佐·马内蒂的〈论人的尊严与卓越〉的校勘和评述版》(Elizabeth Riley Lonard,De Dignitate et Excellentia Hominis by Giannozzo Manetti:a Critical Edition),康奈尔大学哲学系1964年博士学位论,第67页。
    (55)(60)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第17、106页。
    (56)(59)马西里奥·斐奇诺:《柏拉图神学》第4卷,第241~243、172~175页。
    (57)(61)参见洛多维科·拉扎雷利:“赫尔墨斯金杯”,第189~231、189~269页。
    (58)关于柏拉图《蒂迈欧篇》和“上帝造人”观念对于“人的尊严”观念形成的意义和缺陷的讨论,参见劳里:“斐奇诺的人是造物主的观念及其思想来源:以赫尔墨斯文献为中心的案例”(Lauri ,“Ficino's human Demiurge and its sources:the case of Hermetica”),A.穆斯科、G.穆索托编著:《中世纪的和谐共存与合作:第四届欧洲中世纪研究代表大会论文集》(A.Musco,& G.Musotto (Eds.),Coexistence and Cooperation in the Middle Ages.Ⅳ European Congress of Medieval Studies F.I.D.E.M.),巴勒莫:中世纪研究图书馆2009年版,第994~996、999页。
    (62)阿尔弗雷德·冯·马丁:《文艺复兴的社会学基础》(Alfred Von Martin,Sociology of the Renaissance),伦敦:基根·保罗出版公司1944年版,第27~31页。
    (63)彼得·伯克著,杨贤宗、高细媛译:《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23页。
    (64)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第10~12页。
    (65)卡尔·达伦费尔特:“文艺复兴与前古典时代的文明”,第435页以及注释1、2、3;卡尔·达伦费尔特:“文艺复兴中的埃及与埃及古代文明”(Karl H.Dannenfeldt,“Egypt and Egyptian Antiquities in the Renaissance”),《文艺复兴研究》(Studies in the Renaissance)第6卷(1959年),第7~11页。
    (66)罗伯特·金斯曼:《文艺复兴更为深刻的面向:超越理性的领域》,第111~112页;卡尔·达伦费尔特:“文艺复兴中的埃及与埃及古代文明”,第7~27页。
    (67)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第76~80页;
    (68)乔治·霍尔姆斯著,刘耀春译:《意大利人文主义》,陈恒主编:《新史学: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与社会》第19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第70~73页。
    (69)洛多维科·拉扎雷利:“赫尔墨斯金杯”,第167页。
    (70)雅各布·布克哈特著,花亦芬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台北:联经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页。
    (71)G.R.波特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文艺复兴(1493-152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80页。
    (72)彼得·伯克著,刘耀春译:《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73)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再谈柯雷乔的乔万尼·墨丘利”(Paul Oskar Kristeller,“Ancora per Giovanni Mercurio Da Correggio”),克里斯特勒编著:《文艺复兴思想与文学研究》(Paul Oskar Kristeller,Studies in Renaissance Thought and Letters)第1卷,罗马:历史与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49~257页;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洛多维科·拉扎雷利与柯雷乔的乔万尼:15世纪的两位赫尔墨斯主义者”(Paul Oskar Kristeller,“Lodovico Lazzarelli e Giovanni da Correggio,due ermetici del Quattrocento,e il manoscritto Ⅱ.D.I.4 della Biblioteca Comunale degli Ardenti di Viterbo”),克里斯特勒编著:《文艺复兴思想与文学研究》第3卷,罗马:历史与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7~205页。
    (74)乌特·哈内赫拉夫:“赫尔墨斯式的思想在何种程度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赫尔墨斯主义”,第182页。
    (75)C.B.施密特:“对文艺复兴科学的再评价”(C.B.Schmitt,“Reappraisals in Renaissance Science”),《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第16卷(1978),第200页。
    (76)埃乌杰尼奥·加林:《人文主义者论述赫尔墨斯主义的文献:洛多维科·拉扎雷利、威尼托的乔吉奥、阿格里帕》。
    (77)参见卡尔·达伦费尔特:“文艺复兴与前古典时代的文明”;卡尔·达伦费尔特:“文艺复兴中的埃及与埃及古代文明”;卡尔·达伦费尔特:“文艺复兴时期的伪琐罗亚斯德神谕”(Karl H.Dannenfeldt,The Pseudo-Zoroastrian Oracles in the Renaissance),《文艺复兴研究》(Studies in the Renaissance)第4卷(1957年),第7~30页。
    (78)参见加林著,李玉成:《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页。
    (79)参见马乔里·琼斯:《弗朗西丝·耶茨与赫尔墨斯传统》(Marjorie G.Jones,Frances Yates and the Hermetic Tradition),莱克沃思:宜必思出版社2008年版,第xxiii页。
    (80)参见刘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5页。
    (81)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第2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