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漕项”考释(5)


    五晚清漕项用途的调整
    道咸以降,有漕省份大水、战乱频繁,运道梗阻,迫使朝廷试办江浙海运,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及江苏江北等属漕粮改折解部,加以同治初江苏、浙江输漕重镇大幅裁减漕额,使明清两代运行四五百年的漕运体制支离破碎,漕项的用途开始进行重大调整,长期恪守的漕项支出格局首先在江浙发生制度性变化。
    道光六年(1826)江苏试办海运,但为时未久,没有议及提用漕项。咸丰元年(1851)丰工决口,运河阻塞,漕、白尽归海运,运费的筹措,除动拨漕截、漕赠外,不足部分遂创提州县因停运而减省下来的“私贴”性质的“兑费”,聊充“海运律贴”。同治四年浙江省首先奏准裁减海运津贴,提用名正言顺的河运经费——漕项以抵海运所需,江苏随即亦照部议裁革本省海运津贴,两省遂转入提用漕项弥补海运经费缺口的操作阶段。其时江浙两省奏准大幅裁减漕额,起运规模缩小,所需海运经费随之亦相应减少,额征漕项仍存其旧,而卫帮既裁,漕项银米均无所用,这就为以漕项筹抵海运经费铺平了道路。同年八月浙江奏定:该省漕米减存正耗米70余万石,除支海运商船耗米外,每石南北用费以银8钱核计,约需运费50余万两,以额征漕截正耗银约28万两,合之减存行月、南月各米分别变价银约6.5万两及杭嘉湖等府行月食米折征正耗银约1.6万两、宁绍等府本折月粮正耗银约13.6万两,共银49万余两;全漕起运,如有不敷,再于漕务项下拨补所差。(138)随即江苏奏定:该省交仓米100余万石,以每石7钱运费计算,海运经费74.8万余两,由裁减粮额节省丁耗、赠五、改糙、盘舂并行月粮等减剩应征余米变银约33.7万两,以及苏松粮道漕项节省给丁银约28万余两、江安粮道漕项一半节省银约4万余两,共可得银将近70万两,尚有不敷银约5万两,则酌提各卫帮屯田津贴,再有不足,于苏松粮道库“四分漕项”内随时凑拨。(139)嗣后江浙海运漕粮每石运费或有调整,但提用漕项银两以为海运经费之成规并无变化。(140)
    如果说,提用原为河运经费的漕项拨抵海运经费尚属顺理成章,那么,在湘、鄂、赣、皖等省河运既停的情况下将漕项挪作军饷等急需,则与漕项“专济漕运”的本义大相背离。
    咸丰年间以至同治初,战火连年,经费支绌,筹饷紧急,减省下来的漕项成为战区筹饷的饷源之一。咸丰三年(1853)有旨命两江总督陆建瀛等迅速核计“所有业经征收之漕粮若干、现归节省之漕项若干,应如何搭放兵饷,或就地粜变,务即通盘筹划,奏明办理”(141)。如此权宜提用漕项,开始还是以“暂借”名义作为个案处理,七年(1857)河南奏称:“前因军需万分紧急,司库无款可筹,由藩司移道暂借漕项银两万一千两以作军需之用。”(142)翌年二月湖北巡抚胡林翼亦称:“东南军务一时未能告竣,军饷积欠愈欠愈多……惟有将漕粮折价及漕项银两暂资接济。”(143)嗣后,河运恢复无望,以漕项暂资军饷遂成常态。十一年(1861)江苏巡抚薛焕奏请“以节省漕费及赠五、余耗等米变价银两,尽数筹补”该省旗绿各营。(144)江西自改折以来,“除脚耗内坐支银米仍归州县支用外,其余漕项、脚耗等银俱系节省报解充饷。”(145)浙江咸丰年间“办理防务,漕项作为军需,仍由外用。”(146)同治五年(1866)控扼运黄要防清淮一带驻军军饷告罄,漕运总督张之万奏请迅速饬下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四省将粮道库所存漕项“各提拨银二万两”接济要防。(147)至光绪九年(1883),户部制定新章,凡拨动漕项必须先行奏明,奉准部覆,方能协拨。(148)自此,举凡“西征军饷”、“甘肃新饷”、“近畿防饷”、“筹边军饷”、“东北边防经费”,以至凑解庚子赔款,等等,无一不遵照户部新章“动拨”、“融拨”或“指拨”漕项协济。(149)晚清八方告急,财政捉襟见肘,漕项这笔为数不菲的所谓“无用闲款”(150)竟成了户部到处堵窟窿的机动款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