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明清南京内河水环境及其治理(2)


    一、南京秦淮河水系、水患与水污染 
    明清时期,南京城内河道、沟渠、水塘纵横密布,其中天然河道有城北金川河与城南秦淮河,后者在内城水系中最为重要,亦为正河。其余多为历朝所修之人工河渠,包括三国至六朝时期开凿的运渎、青溪、城濠水,以及明初开凿之进香河、御河、小运河等。 
    作为内城正河的秦淮河有东、南二源。东源为句容县赤山湖,南源出溧水东庐山,二水于江宁方山埭西会合后继续流向西北,直至南京城通济门外。淮水在此一分为二:一支由通济门东水关穴城而入,西南经武定桥至聚宝门内镇淮桥,再折向西北,经新桥(又称饮虹桥)、上浮桥、下浮桥至三山门西水关出城,此为内秦淮;另一支环绕于城墙之外,形成护城河,此为外秦淮。内、外秦淮于三山门外会合后流向西北,于龙江关达长江,这条水道为“漕盐挽运及闽浙各省商贾必由之路”。⑤此外,明初又开凿上、中、下三新河连通秦淮与长江,其中上新河、下新河最为重要,上新河码头在明清时为重要的木材集散市场。万历时期,“城外惟上新河、龙江关二处为商帆贾舶所鳞辏,上河尤号繁衍”。⑥码头上“百货交集,四方杂处,熙来攘往,肩摩踵接,此亦留都一胜地哉”。⑦下新河又称北河,由聚宝门经赛虹桥达江口,“为民田灌溉所赖,及安徽、江西、湖广各省行商通津”。⑧顺治二年(1645)在北河口设西新关,主要征收出入各城门的货税,兼征牙行、牲畜等税,其重要性仅次于龙江关。⑨秦淮河在南京水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用以吐纳灵潮,疏流秽恶,通利舟楫,故居不病涉,小民生业有资,譬如人身腑脏局内,有血脉荣卫以周流也”。⑩ 
    城内数条人工支河皆与秦淮相通,其中开凿年代最早的是运渎与青溪。吴赤乌三年(240)十二月,孙权“使左台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11)六朝之后,运渎主水道逐渐湮废,明清时期仅留古运渎西支。(12)其水受自秦淮,自上、下浮桥之间往北,过斗门桥、红土桥、草桥后分为东西二股:一自笪桥往西,过鼎新桥,于铁窗棂穿城而出,与淮水汇合;一自笪桥往东,至内桥,与青溪汇合。青溪始凿于吴赤乌四年十一月,其水发源钟山,入秦淮,逶逦九曲,连绵十余里,在六朝为要隘。自杨吴筑城,青溪始分为二,城外之水合入城濠,城内河道则逐渐堙塞。(13)明清时期,青溪仅留下游一段,由内桥往东,经四象桥、淮清桥入内秦淮。 
    南京城中部另一条东西走向的河道为杨吴城濠故道。杨吴时,扩唐昇州治,凿城濠,引城南秦淮、城东青溪诸水环绕都城。至明代,西来之水已断,断处地名“干河沿”,但东北方仍有进香河、珍珠河、青溪等水源汇入。其中进香河为明初所开,源自后湖,经铜管穴城而入,“因十庙初成,进香者皆由此水来,故名”。(14)珍珠河即古潮沟,亦与后湖相通。(15)城濠水经北门桥至竹桥,与青溪汇合后折向南流,最终汇于秦淮。 
    此外,在明皇城及城东南隅还有御河与小运河。御河自柏川桥出,与城濠、青溪诸水汇合。小运河在城东南,明初为留守后仓转输之便而开凿,亦与秦淮相通。 
    南京西面滨江,东接句容、溧水等处来水,水资源丰富,但水患的潜在威胁也很大。早在宋代陈克等编撰的《东南防守利便》一书中便提到:“自杨行密依淮为城,其城之东堑皆通淮水,其西南边江以为险。然春夏积雨,淮水泛滥,城市皆被其害,及盛冬水涸,河内往往干浅。”(16)晚明南京士绅顾起元读罢感叹:“此一段在今日正同,与宋无异。”(17)有明一代,南京水患频仍,而16世纪中期之后尤为严重。嘉靖三十九年(1560)、万历十四年(1586)、万历三十六年之灾情最为罕见。(18)据载,万历三十六年大水时,“向在高燥之地”的皇城一带“皆荡为水乡,街衢市肆尽成长河,舟航偏于陆地,鱼鳖游于人家,盖二百年来未有之灾也”。(1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