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明清南京内河水环境及其治理(3)


    
    图1南京内秦淮河道 说明:本图据松田吉郎《明代南京の水利につぃて》中“南京概略图”改绘而成。(20) 
     
    清代前期,水患有所减轻。但至嘉庆、道光时期,又达高峰,“年时秦淮水涨,辄有失足致毙者,漂流十数日无人收敛,两岸居人不忍触目,或倩拨载小舩梢之舵尾,俾其出江”。(21)为收敛浮尸,南京绅士甘福与同里龚鉴、杨铨、费士嵩等于嘉庆十九年(1814)春捐建救生局,总局设于秦淮长乐渡头,(22)以冶城西北的从宵道院为义冢。(23)道光年间,南京经历大水灾六次。道光三年夏秋之间,“江南大水,平地高数尺”。(24)道光七年、十一年、二十年“频年大水,街市行舟”。(25)道光十一年恰逢乡试,而“贡院积水,号舍淹灌,至公、衡鉴两堂皆深三四尺不等”,(26)乡试被迫改期。道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水灾更为严重,“城中水深一二尺以及六七尺不等,水西门直大船出入”。(27)此后三十余年间,为水患低发期。光绪十一年(1885)之后,水患频率又有所上升。光绪十二年、十五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二年,以及宣统元年(1909)、三年皆有大水。其中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大雨五日,寒如深秋,江水陡涨,城中低处水及半扉,秦淮两岸皆没,舟行陆地”,灾情较为严重。而宣统三年夏秋之交,“大雨连日,江水并涨,城中大半上水,行路不通”,亦为一次大灾。(28) 
    除水灾之外,另一困扰地方的问题是水质污染。明清时期,南京居民饮用水主要是井水与河水。当秦淮河道开阔、水流通畅时,“城中载货行船、居民食用,无往不通、无事不便”。(29)然而自明中后期至清末三百余年间,随着内河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质亦受到污染,给取用河水的居民带来极大困扰。万历末,城中“各大小支河,委悉粪土堆积平满,虽求一衣带之水亦不可得,盖因年久未疏,濒河居民视为息壤,溷圊尘土填委其中,以致汙垢停蓄,舟楫不通,居民种种不得其所,而风气日见颓敝”。(30)至清嘉庆时期,秦淮正河在春夏之际尚可通流。河上常有捕鱼船,“鲤居半,得即卖诸画舫中,名曰秦淮鲤,汲淮水烹之殊佳”,(31)可见河水仍适于食用。但秦淮支河,尤其是运渎沿岸,“民居千有余家,壅遏淤秽,实为民患”。(32)此后正河水质亦不断下降。道光十二年春夏之交,“满河之水变成绿色,腥臭四闻,时疫大作,死者不可胜计”。道光二十八、二十九两年大水,“城中如水洗,水不流通,其味皆霉,服之无不生病”。(33)19世纪后半期,秦淮河水已不堪汲饮。 
    与江南其他城镇一样,南京既享受水之利,又深受水之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水失其常”,甚至令人有“利亡害存”之叹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