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文化格局(1928-1937)


    【内容提要】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最初的十年间,北平原有的政治、军事功能持续弱化,城市经济陷入低迷,只有文化功能得到凸显。凭借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深厚的学术思想资源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北平在一种比较安宁的状态中孕育了独特而浓郁的文化氛围。这里聚集着多所国内一流高校与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国立、私立与教会大学各有所长,为各种文化现象的发生构建了充裕的文化空间。大批高级知识分子维持着体面的学院派生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消费群体。同时,以“京派”为典型特征的文艺作品,不仅与北平的地城特征密切相关,也是构成民国时期中国文化整体面貌的一块重要拼图。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北平;文化格局;文化城;《独立评论》 
    中图分类号:K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14)05-0061-09 
     
    熟悉民国京华风情的邓云乡将1928-1937年的北平命名为“文化古城”①。国都南迁导致的政治地位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平的文化生态,但并未动摇其原有根基。同时,由于远离权力中枢,为北平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外部环境。此时的北平更多地依靠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长期形成的惯性力量前行。 
    一、国都南迁与北平文化面貌的重塑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主导下的北伐军进入北京,建立在北洋军阀体系基础之上的北京政府统治至此终结,南京成为新的首都,北京改名北平,成为中央直辖“特别市”,后来再降为普通市,甚至一段时期曾隶属于河北省,“不但不是国都,而且成了边塞。”②对于这次“国都”地位的丧失,数年后一位署名“铢庵”的作者感叹:“这一次的变动,在政治上意义更为重大,整个多年蕴藏的重器国宝,逐渐转移,而丧失其固有意义,其多年来沿袭依赖的社会秩序、人命生计,也受决大之波动。自明太宗建都以来,孕育滋生不离窟穴盈千累万之居民,恐从此更不能维持其血脉。北平之历史意义,从此殆摧毁无余矣。”③实际上,这位作者的观感很具有代表性。“国都”南迁之后,北平从国家权力的中心转为一座地方性城市,政治地位渐趋边缘,经济形势更趋恶化,甚至最引以为荣耀的文化领域也陷入一片萧索荒凉,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1920年代末的北平都是一段非常灰暗的时期。 
    长期作为“国都”的历史造成了北京畸形的经济繁荣,政治资源成为支撑北京城市消费的核心力量,一旦剥离掉“首都”符号,城市发展就失去了重要的动力,衰落迹象也愈加显明。国都南迁,与之伴随的是以官僚、政客为主的上层社会群体的离去,附着在这一群体之上的城市消费迅速萎缩,媒体形容,名宦巨贾,十室九空,房价大跌。1928年梁启超在家信中对此的描述是:“京津间气象极不佳”,“北京一万多灾官,连着家眷不下十万人,饭碗一齐打破,神号鬼哭,惨不忍闻。”④《大公报》则从商业的角度观察到了北平的衰落:“路上只有几个稀少行人和车辆,昔日正阳门前门的繁华,今日几将消减……马路两旁有很多的铺子都是紧闭大门,贴着‘门面出租’的条子。东安市场行人稀少,很多摆摊的都袖着手幽幽不振的坐着。”⑤ 
    政治地位的丧失,知识群体的大批出走使北平的文化生态出现了危机,曾经的熙熙攘攘转化为一片萧瑟。仅有周作人等几位留守知识分子勉力支撑。1928年春节期间,他来到东安市场青云阁等处闲走,这里曾是北京书业重要的集散地,但此时看到的书店书摊“都很销沉,想买一点较新的书都不能到手,听说北京的书籍检查,并不怎么严厉,大约还是由于没有什么读者之故,照这个情形下去,我恐怕这些书店不久就要关门”⑥。1929年,诗人卞之琳来到北大求学,故都的衰落与破旧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展现在面前的学校景象是一片“断垣废井”,因此“总会起一种惘然的无可奈何的感觉”⑦。 
     
        【作者简介】王建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