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论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进程与社会生活形态(11)


    
    八 原始社会的时代划分及“大同”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中国原始社会先民按人际环境划分,大致经历了“森林生活”阶段、“混斗”阶段、和谐生活的“大同”阶段。“森林生活”阶段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这个时期人们生活在森林里,可能还栖息在树上,发明了人类居住的树巢,号为“有巢氏”。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思想理解世界,他们从不互相交流,每个人都很自闭,也就谈不上任何交流上的误解和矛盾,很可能他们人人都具有as的体质特征。《淮南子·齐俗训》上说,上古先民“无所施其美,亦不求得。亲戚不相毁誉,朋友不相怨德。”详细描述了原始人没有贪求更多物质的欲望,但也不懂得将好东西与人分享;他们无善无恶,没有任何好的或坏的情绪,互相没有怨恨和诟骂,同时他们没有亲情和友情,也不会主动帮助别人和赞美别人;他们自私、自我,只会为自身生理需要而寻找做事的目标。他们饮食健康,多以可生吃的植食为主,兼以各类昆虫补充蛋白质;在森林中滋润的环境下生活,他们比今人有更长时间的睡眠。所以他们体格健壮而心情舒畅,寿命长久。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的最本初概念。此外,在语言方面,他们几乎不会说话,因为人际间基本的交流都不存在。
    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多,可供生食的植物不多了,许多原始人不得不走出森林或下到地面,开始以河鲜、贝类为食,燧人氏通过实践教人们学会用火烧烤或烧煮不能直接生吃的食物,这是一次食材的革命,于是人们可以食用的食材又增多了,饮食遂不成问题。但是,由于人口数量的膨胀,互相间仍然各自为政,人人做事坚持己见,没有标准,于是他们开始有了矛盾。人类社会进入“混斗”阶段。这个时期,可能血缘较为亲近的人矛盾少一些,而血缘较疏远的则打斗不止,无法停息。打斗胜利者的喜悦、藐视弱者的心理情绪以及失败者的愤怒、无奈、妒忌、悲哀等情绪开始出现在社群中。
    后来,在人群中终于出现了“圣人”,他综观全局,用公平之心制止打斗,维护和平,教化人民崇尚仁义道德,成为人类社群的自然领袖。不久之后,光靠采集植物以火烧烹饪来吃的食物也不够庞大社群享用。逐渐地,神农氏等圣人们发明了种植业,初始的农业诞生了。人民学会简单的农业种植技术来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庄子·胠箧》描述这个时期的社会:“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庄子描述,在那原始部落广泛分布于中原的时代,诸多部落的人民各自安居乐业,他们衣食粗疏、房屋简陋、风俗简单,但却感到很满足。部落间即便离得很近,也永远不相往来。16世纪的加勒比群岛与南美大陆上的印第安社群也是如此。西班牙人记述,当时加勒比群岛上的泰诺人身材瘦小孱弱,其饮食主要是木薯等粗劣食物。他们部落分布密集,人口众多,但却互相之间信息较为闭塞。这种景象无疑就是原始社会的“大同”阶段了。在“大同”阶段,社会上显示了人类最初的生产力水平。有了生产力,就有了产品物质的交易。圣人致力于让每户家庭的收入均等,让从事不同生产的人互相交易自己的产品,并以双方的所需所用基本相等为标准来计算各种产品的价值,这就是最初的物价标准。此时的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但人民并不感到财用匮乏。这个时期的人民语言状况仍然非常简单,民风朴素单一,大家都十分崇拜圣贤。在圣贤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程度的尧舜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最末阶段,社会内部矛盾仍然极少。这个时期,可能由于全民的as体征,人民天真无邪,通过劳动获得的食物充足,财产的分配基本均等,即便圣人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财富,即便有矛盾,也容易为圣人所化解。这正是一派美好的伊甸园,光明的“大同世界”。
    到了夏代,中央王朝虽已走出氏族公社性质的原始社会末期,但在民间和夏王朝以外的众多诸侯、部落仍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特征。这种现象自殷周以降,逐渐发生了改变。由于社会许多元素的急剧变化,导致“大同”社会开始扭曲、变质,中国民间的原始社会特性悄然解体。《淮南子·齐俗训》:“古者……及至礼义之生,货财之贵,而诈伪萌兴,非誉相纷,怨德并行。”由于西周初年实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让土地所有权的概念深入人心,这可能导致西周后期上层贵族开始有了逐利的思想,使得礼教走向了它的反面。社会礼教、等级的繁复化,以及大量新开发土地上所产出的如食盐、金属矿藏、珍禽异兽等各种丰富资源和珍稀货财的不断发现,使得贫富分化现象显现出来。而贫富分化更深层原因应当是由于人们逐渐看重了土地的农业经济价值,拥有土地越广,所获资源越多,那么可供祭祀和生活的资料也就越丰富。所以至春秋时,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思想的感召下,贵族欲获得更丰厚的祭祀物资、生活资料以及权力、地位,于是不断发动以下克上、倚强凌弱的内乱和侵略他国的不义之战。权力、身份等级的尊卑贵贱、财富的多寡和高等的奢侈品成为祸患之源。这时人类才出现了阴险狡诈的心理,也才有了为了物欲的残忍和能克制欲望而表现出的美德之行。《说苑·贵德》:“故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正说明西周贵族的贪利思想到春秋时已蔓延至下层平民,使得整个社会人性变质,礼教崩坏。而正是这样的人性剧变,迫使人们开始在欲望与困苦中探索新生活,于是智慧、谋略、勇气及各种精神便被激发出来,as体征的人便慢慢减少了。(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我们还能清晰看到少数as人格的故事。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齐人攫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等故事的主角都有as的缺乏变通和动作规划、不关注周围事物及其变化的片面的心理特征。当as在面对社会剧变时,就会闹出那些可笑的事情。)精神思想的爆发又使人民变得强大,产生了荀子阐发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而不像美洲印第安人那样一味敬畏神祇,精神思想单纯而被外敌轻易灭亡。所以说,精神人格的变化才是原始社会彻底解体的重要标志。
    在财富、雍容、豪奢等社会新兴元素出现的同时,还有一种特殊元素的出现值得关注。《淮南子·氾论训》:“古者人醇、工庬、商朴、女重”,其中“女重”是说上古社会的女子都很自重而不淫荡,结合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女子相貌平平,所以也就没有男子过于迷恋妇女的,所以那时的女子性格都很稳重。可一旦出现了性感娇媚的女子,她们就会迷惑君王,使夏桀、商纣沉湎而不思进取。美女当与壮丽的宫室、华美的金玉工巧、典雅的器具、美妙的音乐、精美可口的饮食、醉人的美酒等人类追求刺激享受的社会元素一起呈现,搅乱了上层统治者的心绪,甚至使王朝走向灭亡。商纣王就是因得到了一双象牙筷子,才开始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的。可能直至东周,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社会两级分化的不断加重。最终,原始社会元素在民间也彻底消失了。
    人们虽然告别了充满和谐美满的原始社会,财富的分配也不再有绝对的人人平等,甚至逐利与各种丑恶现象蔓延全社会。但人们却从质朴中挣脱出来,以强大的正义、坚贞、智谋、巧辩、理性、科技、武力等多元要素造成了的史无前例的精神文明,以使国家变得更为智能和强大。先进的思想、制度、生产力及各种全新的物质文明都源于精神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中华文明自东周以来历经2000余年,屡遭周边民族和强敌入侵而始终没有消亡,反而更加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我们通过研究16-18世纪整个美洲大陆各地不同的印第安社群,十分清晰地还原了原始社会不同阶段人类社会形态的很多细节。以此作为旁证,将先秦文献松散的关于上古先民的记载连缀起来,从而勾勒出中国原始社会的完整的发展进程,并试着划分了原始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从人类精神和心理学角度,我们又分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心理,解释了其早期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初步得出结论:原始人可能几乎全部都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体征,这才是原始人与今人的最大不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