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论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进程与社会生活形态(8)


    五 中国原始社会人类的饮食与健康状况
    根据旧石器时代考古资料所整理出的古人类食谱来对比当代人的饮食结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人类饮食越来越偏离遗传的需求。根据古人类遗骸及其粪便化石测算,早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古人类,每人每年要消耗掉100种以上的水果和植物茎叶,这显然要比现代人所吃的果蔬类食品种类要多至少20-30倍;智人时期的人每日所摄取的纤维素含量也要比今人多好几倍。这说明,在农业产生以前,原始人是以吃素食为主的。而对人的肠胃进行解剖学分析,人类已属于食肉动物,但却在生理上还属于偏向于素食的杂食类动物。我们不能像食肉动物那样以肉食为主食,因为我们没有食肉动物消化肉食的生理特性。有专家根据研究测算,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每日所摄取的食物热量有2/3是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还有1/3是动物蛋白提供的。在他们大量摄取的植物性食物中,淀粉类食物相对少,水果和蔬类食物相对多,其饮食结构明显有别于农业文明诞生后的以谷物为主食的古人的食谱,而这种多样化的饮食结构无疑是非常健康的。在他们摄取相对少的动物性蛋白中,昆虫是其中最主要的蛋白质食物来源,如蝉、蚕、蚂蚁等。昆虫的蛋白质被科学家证明要比鱼类、蛋类的蛋白质含量高得多,却又是低胆固醇,所以进食昆虫不会像吃其他肉食那样能导致人类动脉硬化。①原始人大量吃昆虫的现象说明,生活在茂密幽静森林中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很可能并没有捕猎大型动物的习惯,或说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很少有大型动物存在,肉食性动物则更是不多见。而在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也的确只看到了大量的鼠类、穿山甲、獾、狐、鹿、野狸及鱼类等小型动物或中型食草动物的骨骼化石,绝无大型或食肉动物的骨骼化石。这些遗址中的动物化石显示着原始人的狩猎对象和肉食食谱。原始人食材多样化的膳食结构,不仅证明他们要比起以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所吃的食物都要健康营养,还能证明其生存环境要比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环境还要优越。
    拉斯·卡萨斯在《西印度毁灭述略》一书中称,西班牙殖民者在早期入侵加勒比地区的西班牙岛时肆意掠夺当地印第安人的食物。这些印第安人只储备一天的食物,而且30个印第安人1个月的食量还不够1个西班牙人1天所需。②而在今美国大平原上生活的印第安人更是每日只吃一餐,且进食量也十分少。这些印第安族群吃得很少,运动量也很少。其中艾奥瓦人族名(Iowa)一词的发音就是模拟人类打哈欠的声音。早期北美印第安人生活在物质丰绕的环境中,不需要为生活而奔波,所以嗜睡也就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当然,中国的原始先民很可能也是将大量时间花在睡眠上了。
    笔者怀疑,在整个人类漫长的岁月里,原始人的寿命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试想,在一个“森林生活”时期的原始群落中,原始人吃着营养均衡的健康食物,还有充足的睡眠,而且彼此间无任何交流,也就没有任何矛盾,这样从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是健康的,也就不会有任何疾病,寿命自然不会短。我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对上古时期人类的寿命的描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中国早期原始人依循着自然规律,饮食健康,身体健壮。因缺乏有情调的生活而导致长时间的睡眠,让他们体内能及时排出毒素,而且很少劳作运动而损耗精气(养生学主张戒动),所以居然能活过100岁。这从历史文献上证明了先前的推论。
    当然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质量就变得不如以前了,体质变差,疾病增多,寿命也就不如以往了。通过体质人类学的鉴定显示,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体格上普遍远不如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而《上古天真论》中也提到处于新石器时代的黄帝时期,人类的体格、寿命普遍不如上古:“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看来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由于离开了森林,生活没有了规律才导致疾病多,寿命短。而从古人类骨骼病理分析的结果上也给出了同样的结论。由于气候的变迁,原始人优越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其食物来源变少了,可能在食物的质量和数量上也变糟了。《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炎帝的朱襄氏和帝尧的陶唐氏的时期,阴阳不够平衡,自然环境发生变异,一个是日照强度和长度过大,另一个是大水淤积地面太多,这样的环境会让人生病,也让他们所吃的植物性食物变质,所以炎帝发明五弦瑟来稳定人们浮躁的心态,而帝尧发明舞蹈来锻炼人们的肌体以去除湿气病害。
    在“森林生活”结束之后,可供生食的植物性食物变得稀少了,所以人类便开始尝试生吃一些动物能生吃而人类不宜生食的食物。《韩非子·五蠹》云:“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由于蚌蛤之肉与有些植物果实生吃易生病,燧人氏发明了人工生火之法,将其烧熟以获得相对健康的饮食。而生活在今北极一带的因纽特人多食生肉及动物体内未消化的苔藓,是由于他们祖先在走出森林后未发明火食的结果。此后,神农氏发明了农业,谷物后来成为人们的主要饮食。我们可归纳原始人类饮食史是从“多样化植食”阶段、“火食”阶段,最终步入“谷食”阶段。
    --------------------------------
    ①俞为洁:《中国食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自序》第4页。
    ②《西印度毁灭述略》,第20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