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论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进程与社会生活形态(3)


    中国先秦文献《商君书·开塞》还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与《墨子》稍异的版本:“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据商鞅所知,上古的一些部落人民只偏爱自己的亲属,而且都十分自私。当人口逐渐增多后,这种对不同人的不同态度以及天生自私的特性就使与之血缘较远的人之间发生冲突,于是争斗不止。由于没有社会准则,所以人民的生活不得安宁,也就无法保持以往相安无事的状态。这个版本的原始社会形态变迁描述与墨子的版本大同小异,但在言及原始人进入互相打斗阶段之前的社会形态,则比墨子的版本更加带有温情,虽然也说出了原始人的自私心态,但它告知我们,最初的原始人也是与自己的母亲关系较为密切,而区别于与其他人的关系。当然,这时的人还不知道有父亲这样的血缘关系。
    我们发现,中国上古民众与巴西东海岸地区的原始印第安人的这种性格特征都和as人群十分自我的性格特征十分一致。英国著名阿斯伯格综合征研究专家托尼·阿特伍德指出,当两个as在一起时,他们的人际关系不是亲密无间就是天生的一对仇敌。而阿美利哥笔下16世纪巴西印第安人的反应迟钝与缺乏艺术气息的特征也同样与as的特质相类似。1580年法国作家米歇尔·德·蒙泰涅认为,居住在亚马逊丛林中的印第安人不掌握任何数字的知识,没有上下级观念,也没有贫富观念。他们生活在大森林里,完全靠天吃饭。1743年,法国自然历史学家拉孔达明说,秘鲁境内的亚马逊地区土著人都是“森林动物”,以至于无法与其交流和开展基督教传教等工作。①正由于完全可以依赖森林的供养而生活,这些人根本不需要为生活而担心,而且这些群落人口稀少,即便人人都很自我,也不会出现争斗的现象。《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说明与亚马逊丛林中的印第安人同样栖息在森林中的中国上古时代民众,也是靠“草木之实”生存,而且因民众稀少,食物众多而不至于像巴西东海岸的印第安人那样暴戾争斗。欧洲人描述亚马逊地区的印第安人就如同生活在一个原始且静止停滞的社会中一样,完全没有历史、没有社会发展可言,因为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那样简单、单调和重复,只是吃完了睡,睡完了吃。甚至于他们可能都不存在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也就是说,他们的心理活动似乎也是平坦而静止的。而他们每天单调、重复的怪异行为特征又恰与as的特性惊人一致。中国和巴西的原始土著之所以都同样呈现as特质,很可能正与他们长期世代居住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有关。众多的食物让他们根本不用为生活而奔波和烦恼,彼此间也没有任何争斗的矛盾,彼此不需要用亲情、朋友的关系来取得任何帮助,因为他们无需帮助就能生活得很滋润,从而真正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所以他们渐渐形成了自闭的性格特征,每个人可能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需要通过各种艺术行为来显得自己有趣。相反,他们表现无趣的as特质也让他们成功适应了每天都乏味单调的生活。若是让非孤独症和非as状态的人生活在这样的“无忧无虑”的社会中,早就会感到烦闷和无聊了。
    不单在远古的中国和近代的南美,在北美东海岸今新英格兰地区,最初来此殖民的英国清教徒移民也曾对当地印第安青年男子有十分有趣的描述:他们的发式通常在头的一边蓄起长发,如同马鬃,而另一侧头发剪短。但有时候,他们的发型十分古怪,有人是光脑壳,有人大辫子,有人脑袋剃光,还在上面留一撮稀少的额发,还有人两边编辫子,中间拱起一簇放荡的短毛。②如果用墨子的“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与之相比,也是恰如其分的。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自己的发型,十分具有个人主义气息。
    以上我们描述了原始社会的最早期的两个社会形态,即人类居住在幽静的森林中,过着简单而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原始人类几乎与其他哺乳动物无太大区别,我们姑且称之为“森林生活”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在人口数量庞大之后,彼此间出现了最初的人际交流和碰撞。由于原始人类具有as特质,这使他们开始为各自想做的事因彼此出现冲突矛盾而大打出手,毫不相让,互相攻杀,人吃人,秩序呈现出一片混乱。这个阶段我们姑且称之为“混斗”时期。
    --------------------------------
    ①【美】查尔斯·曼恩 著 胡亦南 译:《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365页。
    ②《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第53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