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进程与社会生活形态(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5:11:32 中国社会科学网 段颖龙 参加讨论
三 最初的圣人教化:有组织的原始社会的出现 混乱与争斗总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终将会有一个抑制混乱而走向再次稳定生活的阶段。《墨子·尚同下》在描述了远古先民在进入到互相“混斗”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后,接着说:“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人民自然不愿意永远打斗下去而没有完结,他们需要有统一的目标和主张而使打斗终止,这才出现了最早的圣贤领导大家统一认识,而被立为天子。笔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正是那些有了一些理性思考,善于洞察周围事物以及具备最简单管理能力的人。这类人在当时是绝对的少数,他们很可能有比其他人明显高一些的情商。他们不像大多数有as特质的其他人那样缺乏同理心,相反,他们可能具备了优于其他人的语言交际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演讲鼓动能力。古文字中的“圣”忠实地表现出了圣人的外在特质,西周金文“圣”字作,其繁体作“聖”,上部皆从耳从口,金文下部从人,“聖”下的“王”则是“人”的变形。它描绘的是一个突出表现了耳朵和嘴巴的人的形象。也就是说,上古人们对圣人的特征描述就在于他们有较强的语言亲和力和机敏的听力。关于原始先民的听力问题,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根据托尼·阿特伍德对as的跟踪研究和观察,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人出现过“选择性耳聋”的现象,也就是听觉感知能力较弱,他们在嘈杂或者诸多语言信息同时出现时,无法通过听力而获取全部和准确的信息,还会出现听力信息丢失的状况。同时,还会有as出现听觉变异或封闭的现象。他们会在某段时间内听到的信息片段失去听觉处理能力,表现出的特征就是“听而不闻”,让别人看起来好像是听觉不灵敏。而事实上,他们的听觉系统十分正常。①带有as特质的上古先民在听觉获取信息能力方面十分拙劣,而上古的圣人可能由于基因变异等原因,脱离了as的特质,所听到的信息都能很快做出反应到大脑,而嘴巴又能很有逻辑地把信息传达出来,这使他们显得比其他as特质的众人都更加机智灵巧。 中国上古时期的圣人表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沟通能力和演说能力,他们依靠这些能力阻止了“混斗”的争端,并引导和教化人民统一目标,协同合作做事、生活。所以这些圣人被众人推为圣贤而加以膜拜,有些可能就成为了最初的部落酋长。这同样在《商君书·开塞》中有近似的描述:“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贤者以相出为道。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圣贤面对混斗局面,为众人制定无私的标准,保持了公正,让人民化解了矛盾,并有了关爱他人的意识。人们开始有了推举贤人的习惯。但是贤人逐渐也增多,却没有统一的制度标准,所以社会秩序又混乱了。所以又有圣人设定了男女名分与财产归属原则,并设立了官僚来推行这些制度和法令。官僚逐渐也多了,却没有统一的领导,为避免混乱,这才设立了君主。这个版本的描述与墨子的版本正好相反,墨子认为上古是先有了天子,由于需要处理的事务逐渐增多,于是又设立了三公,其后又因政务的增多,而先后设立了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这样逐级下降。但是笔者以为,这只是二者视角不同而已。到底是先有的天子,还是先有的圣贤,其实只是后世人给他们赋予的身份名称不同罢了,所以这一点并不重要,两个版本基本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理论相同而说法不同而已。 -------------------------------- ①《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第228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世纪欧洲官方包庇海盗
- 下一篇:开拓古代法律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