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利用传统文献与档案资料,首先就吐鲁番直隶厅的设置时间(乾隆说、咸丰说与光绪说)进行了考辨,兼论作为行政区划厅的标准问题;其次论述了传统文献及“遗留性史料...
摘 要 :作为研究中国文明的人类学家,葛兰言虽然本人没有研究过苗族社会,但他通过李璜先生表达过对苗族研究的期待。他的期待源自于他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中比较了汉...
摘 要: 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四川冕宁各村修建庙宇之风大兴,围绕修庙、祭祀而形成的村庙组织应运而生。这一民间自发形成的组织在村落管理和秩序维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
【摘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背景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而通过科学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摘要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是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引领着现代国家的政治建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育则是基于帝国列强入侵的一种文化反应,追求的是民族平等和解放,...
摘 要 :加强民族团结以巩固边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一个重点工作,“兴边富民行动”是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治理边疆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沿边开放和稳...
【摘要】民族信任是反映民族关系状况的一个概念,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彼此信赖的一种心理态度及关系状态。民族信任具有信任主体的平等性、信任行为的目的自愿性、信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全面总结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
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8年度博物馆名录,截至2018年底,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5354家,其中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博物馆超过550家,绝大多数为国有博物馆。①当前,博物馆作为社...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新疆工作面临的形势,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摘要】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紧密关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属性及多元一体...
摘 要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最终实现,202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反贫困行动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改善脱贫人...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王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十三五”期间,共有96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获命名,其中示范州(地、市、盟)42个。以民族团...
摘 要: 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研究中,以1989年《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和1997年《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为核心的事件史梳理已经取得一...
非遗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在我国各地、各民族,以及在各领域中,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非遗是一项与广大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大意义的宝贵财富,...
演讲人:江帆 演讲地点:吉林艺术学院流淌的记忆系列讲座 演讲时间:2020年8月 江帆,沈阳音乐学院特聘教授、辽宁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古时民间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感恩敬老等内涵。重阳节在历史发展...
摘 要: 天津天后宫周期性举行的年俗仪式活动使之形成具有传统意义的天后宫春节文化空间,这一空间属于节日文化空间。节日文化空间表现出神圣与世俗交融的特点;从时间、空间...
摘 要 :构建互嵌式民族关系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措施与路径,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议题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村落纳禄村超民族身份的民族与姓氏互嵌结构为互嵌式民族...
摘 要: 受到西方民民间民族主义影响,同时亦承继中国本土重民思想,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仁人志士就开始关注民间文学;同时西方传教士亦关注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