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西藏地区,千百年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社会宗教环境,在历史上一直在内地人头脑中形成了某种特殊的“映像”,这种异样的异域想像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
乾隆年间乃至乾隆之后的整个清朝,雍和宫不论从建制、规格以及影响方面都堪称内地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这不仅表现在它有严格按照藏传佛教理论创建的四大扎仓僧院,通过四个僧...
——兼读狄宇宙、韦栋主编:《中国历史中的政治边疆、族群边界以及人文地理》 (Nicola Di Cosmo and Don J. Wyatt eds., Political frontiers, ethnic boundaries, and human geographies in Chinese history. London...
1735年,乾隆帝即位。时清朝与准噶尔的关系是:雍正帝终其毕生,损将折兵,却不能令准噶尔归顺;准噶尔纵使越过了阿尔泰山,却无法获得最后的胜利。双方打成平手的结局,给22岁...
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强劲的变法维新思潮,甲午战后在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演变为维新运动。运动一开始,英国在华代理人即打出支持中国变法维新旗帜,抛...
“随旗人”之称不见于史乘,是我们近十余年在田野调查中多次听到的、某些旗人后裔的自称,这一称呼看似随意,却准确而传神地表达了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清朝打江山坐天下,...
从一定意义上讲,迄今为止的人类文化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宗教文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本文所论述的基督教教堂文化是宗教文化...
1860年5月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后,迅即挥师东征,进兵苏南和浙江,先后攻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次年12月攻占杭州,以后又连克金华、绍兴、宁波等地。其间,太平军曾...
光绪乙酉年间(公元1885年),清廷内部进行了一次“海防筹议”。(下文简称“乙酉筹议”)这是继同光之交“海防筹议”后的又一次大“筹议”。近年来,史学界对同光之交“...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朝理藩院尚书阿喇尼[1]出使准噶尔部,这是清朝与准噶尔部关系史上的一则重大事件,标志着清朝对准噶尔的政策由“限制笼络”转变为“武力平定”,而这一...
张佩纶,字幼樵,直隶丰润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以编修大考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为人敢直言,好论时政,是“前清流”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晚清政坛上锋头最健...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以后,清政府陆续向国外派遣使团、外交官、留学生的历史,已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对于1887年清政府派遣12名游历...
清代自雍正以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即以有任期、不世袭的流官取代原由当地土著首领世袭的土司政权。乾隆年间,清王朝两次平定了四川省金川地区的土司...
17世纪初满族崛起时,与诸多蒙古部落结盟,此后满蒙联盟势力逐渐强大,最终建立清王朝并统一全国。在与蒙古各部结盟并施以统治的过程中,清廷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
早在鸦片战争前夕,少数中国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扩张,并开始关注夷情,(注:详见拙文:《清嘉道年间的经世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但他...
一、曹寅与《吾妻镜》 近年来笔者在北京图书馆发现了一部名叫《吾妻镜》的日本史书。该书为线装,二函,二十四册,原为五十二卷,其中缺第六、七两卷,残第四十五卷。该书长二...
晚清道光以降,在日趋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下,中国危机四伏,清朝统治者既无法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又无力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强盛一时的清王朝的衰亡已不可逆转。第二次鸦...
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在平定了准噶尔等部首领的叛乱,重新统一天山南北各地之后,当时中国西北地区的边界线,从《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色楞格界约》规定的中俄中段边界最西...
1905年至1906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大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就其思想资源和组织方式而言,它比同期的义和团运动更具划时代意义。但是历史学家对这场运动的研究迄今...
张荫桓(1837—1900年),字皓峦,号樵野,别号红棉主人,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广东南海人,官至户部尚书衔左侍郎,时称张南海。他与甲午戊戌间的晚清政治有殊大关系,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