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增订重编本《夏鼐文集》(五册),囊括了夏鼐在1930年至1985年的半个多世纪,从早年治中国近代史到攻读埃及考古学,再到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中...
内容提要: 刘知幾有关史家之文与文士之文、史才与文才的辨析,从史学的角度对文学与史学作了清晰的分割,旨在纠正魏晋以来历史撰述受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浮华之风,确立文而不丽...
顾炎武《日知录》有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在中国古...
内容提要: 《中国史学通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朱希祖在北大史学系讲授史学史的讲稿,也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中国史学史讲义。他从建设新史学的需要出发,对中国古代史学进...
【核心提示】我们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史话语体系,用体现中国理论、中国实践的真历史记述当代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二重证据法”与中国传统金石学存在一定的渊源和继承关系,罗振玉对王国维的学术影响远非日本学者所及,是“二重证据法”的源流之一。 “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利用甲骨文、简...
内容提要: 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撰史旨趣,标志着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的形成。从理论渊源来讲,《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维,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内容提要: 在经学与中国现代史学的演进中,顾颉刚是一位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人物,他对经学史、经学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论。他批评汉代经学以通经致用为目的不惜造伪,在...
20世纪中叶,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进入历史哲学的视野,很快在历史哲学领域开荒拓土并成为“显学”,这就是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的兴起,源于西方思想界对历史哲学的传统形态及...
中外条约问题是近代中国的一个基本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在这一问题上深化历史认识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
基金项目: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研究”(项目号:15JJD770004)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开军,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哲学语言里,思想作为言语具有自己本身的内容。从思想世界降生到现实世界的问题,变成了从语言降到生活的问题。”虽然,马克...
内容提要: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以研究中国社会史、思想史、哲学史而闻名中外。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对史学理论和历史学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述,作出了...
内容提要: 实验的本质并非人为设计某种程序,而是创造或发现一种有助于观察研究对象内部诸因素间关系的环境。近代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表明,包括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以...
史学理论是以历史发展和史学发展为研究对象,并从中提炼概括发展规律,从而为具体史学工作者提供指导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史学理论研究的初心就是探讨历史和史学发展规律,以更...
[摘要] 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一书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雷氏认为除传统研究范式外,可从制度与思想的互动中建构出政治思想的复杂...
内容提要: 社会科学化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开启于晚清“新史学”运动中,五四后美国“新史学”传入国内逐渐普及,又随着唯物史观史学的崛起而高涨,社会科学...
口述历史既是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也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作为方法论的口述历史具有明显的双重主体特性,历史研究者和历史当事人均为口述历史研究的主体。这种特性...
摘要: 在中国传统史学发展过程中,治史“求真”观念的内涵不断演变,形成汉唐史学叙事“求真”、宋明史学义理“求真”和清代史学文献“求真”三个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
在中国古代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良史”是人们常用的概念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从其由来和含义看,“良史”指优秀的史家和价值高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