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通过虚无历史颠覆价值观念、颠覆政权和社会基础,是一种攻击的武器和斗争的手段。习近平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要...
我们主要讨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关于这个主题,我谈一些自己的体会。我的观点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是时代提出的重大任务,它需要学术本身的决...
当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读历史,还是奉行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和臆造历史,这样的思想交锋一度比较激烈,影响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我...
只有坚持“大历史观”,才能把握时代的核心问题,推进理论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就是沿着这个时代问题形成的问题逻辑而不断成熟和发展的。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70年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成就斐然。经济史研究与一般历史研究相比,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和...
摘要:情感史研究在近年的兴盛,与社会史、妇女史、家庭史等流派的兴起相关,而以其关注的重点及未来的走向而言,其意义在于将原来被人忽视的感性的因素,重新纳入历史研究的...
摘 要:唐顺之的主要史学代表作是《左编》和《右编》。《左编》主要编录历代君臣事迹,在编纂体例的设计上独具匠心,对相关史料有目的地进行取舍剪裁。在记事的同时,往往还加...
作者简介:包伟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出现的大量翻译、引进西方汉学论著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史研...
内容提要:《史记》的偏传主倾向表现为同一事例在不同篇章的描写中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但均有偏向传主的倾向性,秦始皇生父疑案与“下宫之难”以及诸多事例可证明这一点。...
对于现在大家讨论较多的公共史学(有的称其为公众史学),如果将其解释为历史科学、历史学科怎样面向公众、引领公众、为公众服务,以及怎样加强历史学的应用功能,在这一点上...
“西方史学史”一直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重要课程。这一传统源于郭圣铭先生初创,中间经历王晴佳、郭海良等学者的承续,目前由包括笔者在内的一批青年学人继续推进。 当然...
摘 要: 立足当下的世界艺术史的整体角度,试图重新反思和定义中国艺术史的范围和概念。论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分析中国艺术的四个起源,不将之仅仅看成是一个渊源的发展。第...
近年来,家谱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已经受到有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总的来说,家谱的文献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别是从已有的成果看,普遍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反映...
内容提要:世界历史学的话语体系蕴含在世界史的研究、编撰和教学之中,其实质是中国学者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界定人类历史的性质,如何阐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
内容提要:曼德尔鲍姆用“恺撒跨过鲁比孔河”为例来论证历史陈述的“符合论”,只是论证了陈述之“真”有“符合”的一面,而未能涉及“真”还有“融贯”的一面。其实,任何一...
主持人语: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界正在深入进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这其中尤其需要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
赵世超是我国知名的先秦史学者,其早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周代制度及早期国家的统治模式等方面,后来逐步扩展至先秦两汉思想史、文化史等领域。近年来,他对先秦服制、古代等级...
摘 要: 刘知幾的经史观一直是《史通》研究的热点,也是学术界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刘知幾是从史法和史义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看待经史关系的。在史...
提要: 郭沫若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及走向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在1949年后任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筹备会和中国史学会主席,提出史学发展六个方面的转...
摘要: 自孔子提出“述而不作”后,中国便建构起了中文书写的两个系统,即“整述”系统与“创作”系统。这两者又可分为“述学体”和“作学体”,前者注重沿袭继承,后者强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