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2期。 郭沫若是“做学问的革命家”。作为“学问家”,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领军人物...
作者简介:陈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文章来源:《文史哲》2020年第4期。 摘 要:民国史家何炳松虽以译介鲁滨逊的《新史学》闻名,但与美国“新史学派”却存在相当程...
中国信仰文化体系的新探索:与杨庆堃和华琛的对话 张继焦 吴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摘 要:中国信仰文化体系历来是中外学者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比较有影响...
中国民间宗教的基本形态和传承方式 柯若朴盛洋 德国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汉学系 德国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 摘 要:本文原以英文撰写, 为那原道 (Randall L.Nadeau) 编《约翰威立中国宗...
深描“中国本土信仰仪轨传统的文化底蕴” 张志刚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摘 要:国际学术界的研讨动向表明,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象征理论”的影响推动下,“仪式与意义”的关系...
扶乩与清代士人的救劫观 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撰 曹新宇译 中国历史上,由道士(少数时候也有和尚)传出上天“降示”的经本,不乏“末世论”的思想[1]。人总是需要上天的启示,恰好...
道教外丹长生理论的内核探讨 盖菲 云南大学哲学系 摘 要: “外丹何以长生”是外丹理论的核心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回答几易其说,从汉代的通过祭祀、封禅召唤仙人以成仙,至葛...
论詹姆斯对克利福德信念伦理的批判 文学平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中心 摘 要: 克利福德从信念与行为、能力、个性以及人类命运的关系出发,论证了严格的证据主义原则...
作者简介:王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五帝本纪》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体《史记》的第一篇,在史料不足征的情况下,司马迁花费了不少气力构建了这篇“五帝”系统的重...
作者简介:刘力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尚书》主要记述唐虞三代君臣的言论与事迹,秦汉以来被奉为“五经”之一,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国的政治思维和实践...
作者简介:卜风贤,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中国灾害史研究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肇兴,至今已有丰富的学术积累。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主要承灾体是农...
作者简介:林晓平,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教授。 “客家”是我国汉民族的一支民系,由古代中原南迁的汉族与当地土著相融合而形成。从...
作者简介:王凛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以史为鉴”,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详今略古”,是中国史学的重要思想;回应国家与社会关切,是中国史...
作者简介:顾晓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在西方史学思想传统中,历史能否作为一种知识形式一直饱受诘难,古希腊的柏拉图就坚持建立在几何学基础之上的永恒理念才能称之为...
内容提要:20世纪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向新史学话语体系、新史学话语体系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20世纪初期,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揭示历史进化...
内容提要: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发展,孕育了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以其固有的特点即史官、史馆制度的存在,撰写本朝史、前朝史的传统和史学家对自觉的史...
摘 要: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在学科结构中属于同一个二级专业,这其中反映了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探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关系,首先应当跨过一个理念的门坎,即区分“历史理论...
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新生代的历史学家开始意识到所谓“历史事实”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对象性存在,而且也是文本建构的主观叙事策略时(比如大通史中的政治想象),史学界中一...
摘要: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文学科反思西方史学理论的成果表明,现代“理论”概念与其古典含义之间存在连续性。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统摄于“观看”范畴。作为一...
一 近十年来,全球史在历史研究领域异军突起,成为异常醒目的研究潮流。在这一研究中,很多学者从疾病、环境、商品等因素的全球性影响展开,也有学者从连接和比较的视角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