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大秦赋》热播 ,引发了人们对“大一统”的思考和讨论。 不能把“大一统”与“大统一”混为一谈 有人常常把“大一统”解释为是自上而下地建立一个地域宽广、民族...
中国人生当分“身、家、国、天下”四阶层,而修、齐、治、平,其道一贯。故“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纲挈领最要一说法。虽语、孟之书,早...
内容提要: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既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国际关系”研究既有重叠之处,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历...
摘要:中国历史学产生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行政"之际,与确切纪年的起始时间同步。实际上,在中国上古历法缺乏准确纪年方法的状况下,之所以会产生确切的连续纪年,就是得自官方连续...
内容提要:修昔底德用三十余年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的写作大致以公元前404年为界分为两大阶段,在公元前404年之前,他依次进行《阿基达马斯战争》《西西里远征》和《狄...
内容提要:明清易代,经历了鼎革之变的清初学者,在反思历史兴亡的同时反思学术精神,出现了学术史编纂的热潮。这些学术史著述基本表现出三类明显的思想取向:一是尊程朱而贬...
摘要:村冈典嗣是近代“日本思想史”学科的创立者与重要先驱,在同时代史家中尤为重视思想史学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建设。近年,伴随着日本学界反思近代学术的潮流、村冈遗稿...
内容提要:《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隋唐之际,时人对《汉书》的研究成为当时的“显学”,“汉书学”得以兴盛。两宋时期,学人仍怀着浓厚的兴趣对《汉书》进行研...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书生何以报国”这一问题时刻萦绕在史家心中,“为学问而学问”的新历史考证学被民族主义史学思潮所代替。撰写一部中国通史,从历史深处揭示中华民...
内容提要: 宋明以来,集录碑传而成为专书,不仅是学者们的自觉行为,也是一种优良的学术传统。这种学术工作,始于宋代杜大硅《名臣碑传琬琰集》。明代以降,又有焦竑《献征录》等。清...
摘要: 中国历史学产生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行政"之际,与确切纪年的起始时间同步。实际上,在中国上古历法缺乏准确纪年方法的状况下,之所以会产生确切的连续纪年,就是得自官方连...
摘 要: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北平和上海地区因为有着巨大的“文化市场”,吸引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汇聚于此。他们以中共领导的相关文化组织机构为中心,开展...
摘 要: 考察陈垣先生何以能够取得卓越学术成就的一个新维度,就是深入分析他如何在时代推动下吸收新的智慧,不断开拓奋进。我们从其青年时期如何勤奋学习和矢志追求,从其既...
摘要: 白寿彝先生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的学术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末。通过对刘知幾和马端临史学思想进行系统论述,得出的重要理论启示是:...
摘要: 白寿彝先生是20世纪中国古籍整理与历史文献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他早年投身于朱子研究、回族史研究的古籍整理和历史文献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
摘要: 梁启超的“新史学”与顾颉刚领导的“古史辨运动”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学术关联。在“古史辨运动”兴起之际,顾颉刚受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历史上中国民族之...
摘要: 张荫麟对唯物史观的认知存在一个转变过程。1933年,他在《传统历史哲学之总结算》一文中确实批评了唯物史观,但他批评的主要是那种认为人类历史具有普遍规律的观念,而...
摘要: 日本“东洋史”学家对中国史学及其学术方法做出不同的判断与评价。内藤湖南最早在京都大学开设“中国史学史”课程,高度肯定了中国史学传统及其方法论上的现代价值,是...
提要: 新中国初期(1949—1955年),在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艾思奇创立了简明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并以之讲述中国社会发展史,形成了多个版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
摘要:意识形态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具有引导思想观念、凝聚政治认同、推动文化传承作用。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历史观,价值虚无主义,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