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者之间的往复论辩,是推动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重要途径。所以当我看到胡铁球教授的回应文章时,非常高兴。不过拜读之后,原有疑惑...
以“3S”(史沫特莱、斯诺、斯特朗)的频繁到访延安和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根据地持续6个月的采访活动为代表,中国共产党成功将根据地建设成就和党的良好作风大规模传播至...
在章太炎这里,尽管表述尚不清晰,但经学其实已经同时得到了四个定位:作为史学与官方意识形态的经学,作为宗教神学的西汉经学,以及作为哲学的义理之学。值得注意的是,所有...
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历来被学界视为传统史学义理转向过程中的圭臬之作,影响深远。现有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其体例与思想的阐发,而忽略了其典范地位的建构性质。换言之,印刷、...
按照美国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等人的说法,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并不是自然界普遍的铁律。人类获得物种霸主的地位,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物种演化过...
明清史学“近代转型”研究是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研究之学术分支,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它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明清史学中近代(modern)性因素,近代(晚清民国)对明清史学的择...
历史哲学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沉思与探索。这种沉思与探索,始终伴随人类前进的每一个步伐。启蒙时代的历史哲学,是在16-17世纪科学革命影响下产生的。弗朗斯西·培根明确提出了科...
傅斯年的哲学思想长期被学界忽略,导致片面理解其史学思想。他其实是一位具备深厚理论素养的理论家,不仅在历史理论研究方面身体力行,而且其哲学思想颇富现代特征。要真正理...
发现于新疆哈密巴里坤县的东汉边塞纪功碑《任尚碑》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边塞纪功碑的实物。纪功刻石作为最早形成的碑刻类型之一,在东汉中期逐渐形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叙事载体。...
两宋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参与航海贸易的港口不下二十个,贸易对象包括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半岛及红海沿岸及非洲东岸的六十多个国家。相关研究表明,无论是港口数量、贸易...
萧懿是南齐末年的重臣,又是梁武帝萧衍的嫡长兄,他的作为对于齐梁之际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样一位齐梁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南齐书》认为他应是梁史记载的...
一个新的学科或新的研究领域,以及新的研究方向的形成,其前提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的存在。学术用语或范畴的形成要遵循语言的基本规则,否则会引起表义的不确切或导致意...
内容提要:冯天瑜先生考证了中西历史上的“封建制”,认为20世纪以来指称中国自秦代以降为“封建社会”是概念的“误植”,导致“泛封建论”,从而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叙事的框...
前言 下面这篇文字是我用英文撰写的一篇解释性的长文——《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试探》中的第二章,由《二十一世纪》托盛勤、唐古译为中文。《二十一世纪》这一期...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结社,往往被称为“朋党”,在汉语中含有贬义。孔子就说过:“吾闻君子不党”,《论语》中对此的注释是:“相助匿非曰党”1。按照《说文解字》,“黨”字由...
英国著名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说:“1955年前后在‘自由’派历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当中都孕育着某种即将露头角的东西,”因而,“1955年这个年份”无论在东西方都是“一个转...
我在去年回顾五四的一篇小文中曾提出:“虽然‘五四精神’不断被提及,我们历史记忆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断裂意味,这一运动与后之历史发展的关联,除了一些经...
摘要:20世纪前30年间,中国经历了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再到不承认国学是“学”这一持续的学术和思想观念竞争进程,其中形成社会参与相对广泛的思想论争至少有四次,本文从思想...
摘要:20世纪20年代后期,针对一度风行的整理国故运动,一些趋新学者开始大声疾呼地否定“国学”存在的正当性。有意思的是,同样是这些学者又相当强调国学或国故学的“资格”,...
内容提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无所不在的话语,也是最惹争议的话题。在迄今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许多原来局部的地区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