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挺(1899—1981),原名庆,字毅生,福建长乐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毕业后,参与筹建厦门大学。1922年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并参...
在昆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雷海宗主持西南联大历史系行政工作,继续开设“中国通史”等中外历史多门课程。抗日战争后期,美国有关方面曾邀请...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历史这门学问渺茫而遥远。在上个世纪初,曾有人对北京大学的洪业教授说:“历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立死”,是一种要死的学问。这看法在今天也算普...
内容提要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是中外驰名的历史学家,一生在高等学校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博闻强记、自成体系、贯通古今中外著称,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
(四)关于史与论关系之我见 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已有较好地阐述史与论关系的史学。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论史家“三长”(才、学、识),特别强调“识”(即义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
友人以“学问与人生”为题组合北大学人的一套丛书,指名收我一种,使我汗颜之余,不得不就此话题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学问与人生是有联系的,不但学问的终极目标应该为了人生—...
(一) 我的史学观的形成 在十八岁之前,我从未想到自己今后会与史学结下不解之缘。记得1951年在重庆上小学五年级,一次上历史课,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全班同学几乎都答不上,教室里...
肖:就像有些研究哲学的,离了自己所研究的某类哲学,连人话都不会说。 邓:我觉得在哲学这个层次,还是要把它当人学来做,不要把它当作专业,当作技术,当作课程。如果以为机...
1963年初,名著选译告一段落,雷先生去世课程中断,我暂时“赋闲”。承杨生茂先生垂青,我开始问津美国史,在他的指导下翻译关于美国内战的历史文献。这些译稿后经杨先生和查良...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一转眼,即将70岁了。自己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和教书匠,在人生的旅途上没有留下什么值得记忆的雪泥鸿爪。然而,《南开史学家论丛》第二辑即将问世,我忝...
一、西学研究中的外部体制 肖:我思考国学研究和西学研究的发展机制问题,有时觉得个人的努力远远比不上一个好的体制。个人的努力,一般表现为天才的出现,而这可遇不可求。一...
我就是这样在可能条件下通过精细读书不断受益的。有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由此及彼”,发展成科研论文。如上述《史记·游侠列传》之例,便触发了我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并成为我...
编者按:2004年4月23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与中华书局一起举办了《张政烺文史论集》出版座谈会,学术界大老何兹全、任继愈到会,发言很精彩,兹录于下,俾同好共享。 何兹全先生谈...
我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纯属偶然。 在中学读书时,我数学学得不错,原打算毕业后考理工科。不幸因为家庭发生变故,1946年高中二年级结业后不得不辍学。一年以后再以...
多年前读过邓广铭先生《学术研究中的实事求是》(载《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一文,文中将毛泽东与恩格斯有关历史发展动力的言论两相对照,明确提出前者所...
□ 中央民族大学西门外不远,是学校的职工家属院。院的最深处,有一栋四层的旧楼。这是家属院里唯一的一座四层建筑。人们总是把它称做“教 授楼”。这座小楼是20世纪80年代初盖...
讀書的經驗因人而異,介紹公認的「必讀書」是很難的。從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到一九二○年代胡適和梁啟超開列的「國學書目」,都曾熱鬧過一時,但在專門研究國學圈外究竟有...
2004年10月14日本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如果不是天现日食异象的话,很多人都会像忘却其他许多平淡的日子一样在第二天醒来时失去对这一天的记忆,即使如此这也是一个平淡的日子,因...
2002年夏,美国纽约大学张旭东教授在北京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中国任何一个现象都只能在别人的概念框架中获得解释,好像离开了别人的命名系统,我们就无法理解自己在干...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通史”是一个常用的词。中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史、世界史的书常题名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在西方甚至俄罗斯的历史书名里,一个国家的历史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