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方法及其他人文研究的若干问题 杨国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 摘要:人文研究在方法论上涉及多重方面。就理论与方法的关系而言,解释、理解世界的...
重返沪港双城记关于都市与文化的一次对话 李欧梵;罗岗;倪文尖 《文艺争鸣》2016年第1期 摘要:《上海摩登》从1999年出版的英文版,到2000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再到200...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 陈卫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15年第11期 摘要: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会被后人不断地予以各种评价。100年前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亦是如此。最近20年来,新文化运...
20世纪最后几十年,中国思想史研究一方面继续受到西方学术的滋养,另一方面也开始分享由于大量出土古书发现所带来的收获。从70年代的马王堆帛书到90年代的郭店楚墓竹简,每一次...
梁启超的力性个人观 顾红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 摘要:梁启超的《新民说》阐发一种力本论,把力本论与个人观联系起来,可以看到梁启超持有一种崇尚...
新时期文学起源考释 黄平 《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 摘要:论文讨论了以往对于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的考证,并结合新的史料指出新时期文学真正有历史性的起源,源自1978年春五届人大一次...
无善无恶心之体:船山与阳明关于心学的智性对话 刘梁剑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摘要:船山对王学的批判便直接关联着人禽之辩、夷夏之辩以及正统与异端之辩...
《盡心下》爲《孟子》最後一篇,以下一章乃《盡心下》最後一章: 孟子曰: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餘歲,...
王学对明清之际西学的接应及其意义 陈卫平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第1期 摘要:从明末万历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在中国流传了二百多年。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西...
小说与历史的搏斗读韩少功的《日夜书》 郭春林 《现代中文学刊》2015年第3期 摘要:韩少功的《日夜书》将知青生活安放在历史与现实相互生产的关系中,用文学的复杂性和小说叙事的...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所有20篇中均有出现。开篇第一章和末篇最后一章中都提到了君子,是《论语》中惟一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实际上,孔子当年办...
郑玄六天说与禘礼的类型及其天道论依据 陈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 摘要:郑玄的六天说是由昊天与五帝构成,而天、帝乃是天的不同指称方式:天言天...
陈寅恪的文史之学从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入学试题谈起 陆扬 《文史哲》,2015年第3期 摘要:1932年8月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以对对子作为国文考试题引发争议,他本人也在事后提出完...
沙船商人与上海传统城市化和近代社会变迁 易惠莉 《国家航海》,2016年第1期 摘要:伴随江海关的设立和江苏的海运出海口由太仓浏河南移上海,不断成长和富裕起来的沙船商人,在上...
王道与民主:评陆台新儒家之争 兼与刘悦笛先生商榷 陈乔见 《探索与争鸣》 2016年第3期 摘要:港台新儒家的继承者李明辉与大陆新儒家的中心人物蒋庆之间的争论,主要聚焦点在儒学与...
相对主义与反思 陈嘉映 《世界哲学》 2015年第5期 摘要:伦理分歧无法得到客观解决。人们因此会认为,这时我们对伦理分歧只能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但两相冲突的伦理样貌并非当下就...
世界哲学视域中的智慧说冯契与走向当代的中国哲学 杨国荣 《学术月刊》 2016年第2期 摘要:以近代古今中西之争为思想背景,冯契的智慧说既在一定意义上参与了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也作...
重温1980年围绕《在社会的档案里》的论争 黄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2期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惹起激烈争论的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多年来消失在当...
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教育史上的林纾 陈平原 《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 摘要:在林纾看来,前有章太炎的恶毒攻击,后有何燏时校长的昏庸裁断,自己才会被北京大学解聘。可实际上,导致林...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史学之追寻 黄克武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 摘要:梁启超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端,透露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许多学者(如唐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