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 [随笔] 上海考古八十年 2017-11-04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文物局举行十三五考古规划讨论会。我在会上提出,我们既要商议上海今后五年的考古发展大计,也要适时地举办纪念上海考古历程的主题活动,因为上海考古已经...

  • [随笔] 石观音菩萨立像:隋代佛教造像精品力作 2017-11-04

    石观音菩萨立像为隋代文物,于甘肃省秦安县出土,像高132厘米。头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阿弥陀佛像,以示观音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面形圆润,眉目清秀,表情慈...

  • [随笔] 8000年前出土骨笛仍能吹出悦耳民歌 2017-11-04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作者:许永杰,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

  • [随笔] 中国底色: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社会与中原优势——追寻早期中国·系列之六 2017-11-04

    传统考古学将漫长的中国早期人类历史以距今约1.2万年左右的末次冰期为界,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又划分为早中晚几个发展阶段。旧、新石器过渡或者说旧、新...

  • [随笔] 一枚带钩成就的霸业 2017-11-04

    春秋时期羊脂玉带钩 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他常常于细枝末节...

  • [随笔] 新疆阿敦乔鲁遗址考察记—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调研实践团8.22考古行 2017-11-04

    亿万年前之沧海,水去空空大漠扬,冰川褪去,约3900年前欧罗巴人来到这里,定居,游牧,猎食,祭祀而今,根在基层,青春担当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调研实践团终于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土...

  • [随笔] 追忆|吕遵谔的实验考古,教你打石器,像石器时代一样 2017-11-04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师、旧石器考古学家吕遵谔,于2015年8月20日驾鹤仙去,享年87岁。吕先生生平点滴中,其弟子杜水生尤难忘求学时代与吕先生一起打石器的经历:有一次我在整理一...

  • [随笔] 地下的城市:一个考古工作者眼中的广州 2017-11-04

    建城超过两千年的广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古城,但初来广州的人大多不会想来这里参观文物古迹,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不见得对这个城市的古迹很了解,这让黄淼章常深感遗憾。因为他...

  • [随笔] 琮·璧——良渚玉文明因子的接力与传承 2017-11-04

    良渚文化以良渚遗址群为中心,以环太湖流域36900平方公里为分布范围,北依长江,西抵宁镇和钱塘江中游的浙西山地丘陵,向南波及钱塘江以南的浙东沿海地区直至舟山群岛。良渚文...

  • [随笔] 文物保护修复插上高科技“翅膀” 2017-11-04

    文物的腐化等问题一直是全世界文博界的心头之痛。在中国,文物系统的馆藏文物约有3800余万件,受所处环境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加之材质脆化、老化等原因,它们中的不少遭遇了...

  • [随笔] 西安考古专家 31年踏遍雪域高原 2017-11-04

    今年是陕西考古援藏的第31年,也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和西藏结下不解之缘的第31年。这些年陕西考古援藏专家在西藏先搞文物普查再定点援助阿里地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

  • [随笔]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述评 2017-11-04

    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全面介绍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大型画册,选择了百余件有代表性的造像和造像的细节局部,彩色图版达二百余幅,用黑色作为造像的底色,使造像显得更...

  • [随笔] “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第十辑出版 考古专家揭秘南唐二陵偏远缘由 2017-11-04

    长期以来,南京地方文献还没有系统地整理出版过,大量的南京珍贵文献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民间。许多珍贵的南京文献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读者想要查找阅读这些散见的地...

  • [随笔] 新疆木垒平顶山古墓群考察回顾——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调研实践团8.26考古行 2017-11-04

    越野车冲上陡峭的斜坡,巨大的倾角让乘客紧握住车内把手,发出阵阵惊呼,车轮碾过田野间石块,如在马背上颠簸。在几番东歪西倒后,根在基层,青春担当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调研实...

  • [随笔] 像牙医一般考古 2017-11-04

    工作台上有无影灯、模具、打磨机、镊子、试剂,还有排放废气的装置,工作过程要戴手套,张珮琛风趣地问:我像牙医吗? 上博邀请已退休的文物专家回新娘家看看。坐在学生张珮琛...

  • [随笔] 为何要发明筷子? 2017-11-04

    筷子古称箸,两支小棍,助我们完成摄食大事。全球不同种群的人有特定的食具食法,最简单的不过是手指,为何在我们中国人的餐桌上会出现筷子? 迄今考古发现的古箸实物,年代早...

  • [随笔] 城头山,中国最古老的城 2017-11-04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馆入口处,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市几个醒目的大字,曾让不少人印象深刻。城头山,有着6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址,有着6500年前养育华夏先民最古老的稻田,...

  • [随笔] 一堆圣火照亮人类最早家园 2017-11-04

    芮城西侯度遗址火烧骨的发现,把中国古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到180万年前。根据对西侯度遗址的地质地貌、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的相关学术研究,确立了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

  • [随笔] 二里头遗址内的城市密码 2017-11-04

    在通往最早的中国之路上,二里头并非没有对手。其中,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最有实力的一个。 陶寺大城屹立于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比距今3800年~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要早。陶寺拥有高...

  • [随笔] 惟亚惟服 ——两岸故宫收藏的商代“亚丑”铭青铜器 2017-11-04

    作为亚丑族的遗珍,这批铜器在地下沉睡了两千余年,终于在清初重见天日。可惜的是,经多年流散,原本同根共气的宗庙重器多已天各一方。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组带有铭文①的铜器,...

  • 首页
  • 上一页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下一页
  • 末页
  • 2334651
栏目列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