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张娓)3月27日,“全国历史学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兼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习近平同志在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并希望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提升到更高水平。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发...
长期以来,在城市史研究的话语体系中,欧洲模式、欧洲经验是城市历史叙事的中心,而关于中国城市的历史叙事往往被边缘化。其实,中国的城市发展无论从规模化、体系化上看,还...
重视医学的历史,目的在于以史为鉴,为医学的当代发展和未来进步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经验。当代医学史研究领域广阔,在揭示医学科学和技术进步的规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助力...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瞻远瞩,符合人类发展向往的目标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期盼。人类协同共进理念的深入人心将成为未来人类成功应对危机的有利条件。 开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杨国桢教授提出“海洋本位”和“科际整合”的新方向与新路径,推动海洋史从涉海历史向海洋整体史研究转型,为历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
3月13日,《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作者、英国牛津大学全球史教授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一带一路...
本报讯 (记者武勇)近年来,澳门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成为当前区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日,由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社会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聊城3月17日电(记者张清俐)3月16日,由聊城大学与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的《〈欧洲史略〉〈西方略述〉校注》《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1840—1927)》新书发布会暨...
编修史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史志事业关乎历史延续、文化传承和当前建设、未来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将史志工作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过...
环境史学注重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演变,提供了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新视角和新思路。环境史学研究的兴起极大地推进了史学的发展。在受访学者看来,未来的环境史学研究要增强学...
在学术研究层面,国内外学者对晋商的关注始于票号。早在1905年,英国传教士在《中国银行与物价》一书中就设有“中国票号”章节。民国时期,马寅初、卫聚贤、陈其田等人关注的也...
1000多年前,“唐蕃古道”是唐王朝与吐蕃之间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这条道路从古长安出发,经过甘肃、青海,直通吐蕃的逻些,向西通往尼泊尔和印度,全长3000余...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南京3月3日电(记者吴楠)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口述史研究》第三辑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
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作为现代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历史思维,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吸取经验,增长才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少走弯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思维三人谈】 关于历史思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
近年来,以老照片为代表的影像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有哪些关注重点?遇到哪些挑战?未来研究趋势如何?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搜集资料难度大 浙...
马王堆汉墓历史上并没有被盗掘过,保存相当完整。科学的考古发掘,使得一系列重要信息得以全部保留。 马王堆帛书《刑德》甲乙丙篇、《阴阳五行》甲乙篇以及《出行占》等五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