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问题与国家统一、文化认同等密切相关。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史上,有关民族问题的探讨常常受到学者关注。20世纪50年代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成为中国古代史若干重大历...
在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内外轻重”问题中,“内”指清廷和民初中央政权,“外”指地方特别是省区政权;“轻”、“重”则指实力状况和掌控能力的弱、强,并强调此消彼长或此长彼...
清末民初,近代妇女教育开始出现并蔚然成风,知识女性在争取生存空间和人格独立方面逐渐取得主体地位,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气象。知识女性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参与社...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国家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国人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也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艰难探索。作为地主阶...
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这与当时特定的理论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受到普遍重视,这为社会史论战提供了...
1937—1945年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北等地先后建立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自然环境恶劣,水、旱、蝗、冰雹、霜...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
对话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于 沛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郑师渠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杨 军 一个时期以来,以肆意歪曲历史、抹杀历史真相为主...
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1世纪以来,中非关系进入新的蓬勃发展时期。中非关系不仅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
【读书者说】 19世纪中期,随着西亚考古的展开,特别是由于楔形文字的释读成功,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并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亚述学。我国对亚述学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集体记忆”的讨论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其运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大有涵盖一切历史和社会领域之势,现对其理论、概念和源流予以梳理。 “集体记忆...
特殊的历史背景、时代需要和文化语境决定了中国近代哲学的全球视野和多元视域。近代哲学贯穿中西印,杂糅儒墨道法,拥有古代哲学无法比拟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中国近代...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周晓菲 嘉 宾: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王立新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景德祥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 夏继果...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被学界视为传统文化之总汇、古代典籍之渊薮。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四库学研究近年来发展稳健。随着研究的推进,如何继往开来推动四...
巴蜀图语到底是古蜀文字还是装饰性的符号?由于巴蜀图语的破解难度非常大,至今考古学界依然莫衷一是。但随着考古证据不断增多,不少学者看来,巴蜀图语就是蜀地使用的早期文...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旨在考察中国近代城市化轨迹,揭示中国社会的近代变迁。几十年间,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吸引了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等...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学者从理论构建、历史变迁、区域与国别、具体合作方式等多个角度对这一议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谈起从事“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的心...
本报讯 (记者张春海)近日,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教授吕学明与美国匹兹堡大学比较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周南、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人类学系副教授柯睿思,共同在2017年2月出版的...
近几年,各种史学类工作坊以其日益增强的学术影响力而进入大众视野。比如,公众史学工作坊、人大青年史学工作坊、中国当代史工作坊、“家·春秋”口述历史工作坊等。如何认识...
本报讯 (记者曾江)近年来,学界不断深化对四川近代以来文化世家的研究,其中以对槐轩学派开创者刘沅、诗人刘咸荥、史学家刘咸炘为代表的双流刘氏家族的研究为热点。 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