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考古学稳步发展的一年,考古发现层出不穷,重大发现锦上添花,科研成就硕果累累。在扎实的学科基础上,中国考古服务于大众,迈步走向世界。 全国各地考古发掘近千...
2016年6月,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发表题为《谱写中乌友好新华章》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北大学...
2016年,中国古代史研究大体上衔接了前几年的研究模式,选题进一步细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学术史的梳理和总结继续推进,不同意见的论辩和宏观贯通性研究呈现蓄势待发的特征。...
甲骨文研究中,考释和缀合是公认的重点和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甲骨文研究手段逐渐遇到瓶颈:已发现的5000多个甲骨文字中能够明确破译出来的只有1500字左右,余下的3000多...
1873年澳大利亚荒原中密集探矿打井的活动一方面造成了土壤的大面积破坏,另一方面也促成了新兴工业城镇的崛起。 地理意义上的大洋洲究竟有多大?不同视角下的答案可能有天壤之...
当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我国史学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学术话语权,促进中国史学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月21—22日,主题为“中国话语与学派生成”的第十...
位于闽江下游的福州马尾,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赫赫有名。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近日,“船政与中国近代化启航——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专题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理论的旗帜和灵魂。在史学研究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最紧迫的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强和深化中华思想史研究,创建中...
摘要: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史学的成就,并且加以大大发展。《史记》著史体系气魄宏伟,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相配合而成,承载了丰富生动的内容,因...
12月21日,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易翠兰于当日0时56分离世,享年93岁。面对逝者,除了表达哀思之外,与之相关的口述历史项目也引起关注...
摘要: 生活质量作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重点要探讨生活质量的概念、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并要探讨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如何研究生活质量以及研究它的可行性等问题。若...
本报福州12月21日电(记者户华为)为加强历史学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引领学界关注和研究中国特色史学话语体系建设等前沿学术命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福建师...
中国城市史的研究中存在一种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有关历代都城及若干经济文化名城(如苏州、扬州、近代以来的上海等)的研究积累丰厚;另一方面,明清时代新兴的许多著名市镇...
本报广州12月29日电 (记者武勇)12月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中山大学共同主办的“本土经验与国际口述历史的多元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史逐渐成为史学研究新领域。10月14—17日,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12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与当代中国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海外话语权建设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中...
按照摩尔根与恩格斯明确的说法,即便部落联盟存在,它也并非原始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在部落联盟之后、文明社会之前,还有一种社会组织,那就是“民族”。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在马...
水历史学科是一门在20世纪70年代被重新认识和推动的历史学科分支。近年来国际水历史学科发展较快,呈现一些新趋势,不断关注如何将水历史知识应用到现实中来,如何保护水历史文...
中国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怎样的重要角色?近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中国知识和产品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与会学者透过物质文化认识...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复兴以来,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史学界所瞩目,即重视所谓的“田野调查”。与传统的史学工作者固守书斋、主要依赖图书馆或档案馆的文献资料不同,社会史研究者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