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区留有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遗产,展现城市发展脉络。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历史城区如何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保护,是政府、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11月...
一个学科,一个古国,吸引了两个国家学者的目光。在几十年的岁月中,中俄两国学者在西夏学领域携手合作,以丰硕成果,推动了西夏学的研究进程。12月10日,两国专家携手完成的一...
进入21世纪以来,土司制度日益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建构土司学的基础也渐具备。10月25日,首届“中国土司学高层论坛”在吉首大学召开。...
10月14—16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天水师范学院联合主办,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暨跨文化视域下的...
本报济南12月11日电(记者张杰)12月11日,三礼学回顾与展望高端学术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举行。“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三部经典,在与会学者看来...
20世纪80年代之前,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中心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80年代后,随着牛河梁红山文化大型庙、坛、冢的发现,人们逐渐意识到辽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
近10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相继出现“富民”、“农商”、赋役等牧民理政方式和南北整合的有益探索,并在天津、昆明、长春和北京连续举办了四届学术研讨会,迈出了多维度诠释中国...
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全面接受藏传佛教。为了更好地传播藏传佛教,1648年高僧咱雅班第达(1599—1662)创制托忒文。此后,在卫拉特蒙古中产生了各种体例、题材、体裁的托忒文文献...
在宋代政治史研究中,学界较为注重各种制度、措施、政策、法令的制定与颁布,而对制度的制定背景、推动制度实施的动力、制度在施行中的演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际因素和环境...
在文本史料之外,影像资料作为史料来源也得到了历史学家的重视,并催生了影像史学的兴起。影像史学在数字技术成熟的21世纪有了更多作为。 体现“历史新感觉” 20世纪下半叶,影...
本报讯 (记者吕梦荻 段丹洁)12月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协办的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华文化走...
商代是中华祭祖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上古社会宗教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因“文献不足征”的资料限制和“以经解经”的研究方法所囿,相关研究一直较为薄弱。19世纪...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本形式,家训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在立身、处世和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训诫劝勉之词,也是思想与观念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与唐宋以后体例规整、内容完备的众多家训类...
与官方档案和其他私人史料相比,日记史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比较独特的价值。晚清日记蕴含着丰富的宝藏,其中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王闿运...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社会稳定延续之自发社会根源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所谓“士绅”“绅衿”“乡绅”等阶层越来越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值...
在12月13日我国第三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来临之际,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新增110人,截至目前,名单墙上已刻有10615名南...
近年来,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学在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叙述方式等方面有了一些变化,“数字史学”概念便是其中之一。学者表示,与传统史学相比,数字史学能清晰地表达历...
20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史研究走过了从艰辛起步到迅猛发展的历程,成果卓著。当前,如何进一步拓宽视野,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推进中国民族史研究走向纵深,为新时期的民族工作...
演讲人: 张宪文 演讲地点: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演讲时间:2016年12月6日 张宪文:1934年生,山东泰安人,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
如何从元代汉文文献中寻找马可·波罗的踪迹?马可·波罗所到的杭州有多少座桥?马可·波罗见证了元代海上丝绸之路怎样的盛况?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研究不断升温的大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