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阐述了景观和环境的概念,分析了景观对环境史研究的作用。认为景观能促进时间和空间的综合性研究,拓宽历史研究领域,为环境史研究提供真实的、易得的史料。同时,景观研...
【摘要】“ 良史工文”是清代学者章学诚提出的见解。他认为,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田居俭先生精心打造几十年的一部《李煜传》在“良史工文”上有了新的突...
【摘要】 文化模式对一个时代的史学思想及史著风格具有重要影响,这尤其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史家关于历史时期神话现象的记载方面。中华民族自先秦以来就具有"重现实,轻玄想...
【摘要】 19世纪初,在以法、英为主的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东方学。在"东方学"兴起的时候,我国正面临着清季以来的西北边疆危机。学术界"经世致用",产生了"西北...
【摘要】 近现代的中华民族上古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研究者多以为是在研究上古史之"真相"。其实大多所面对的只是周人三次古史系统变化及其后战国时期古史系统的某一个侧面...
【摘要】 中韩史学比较既是在中外史学比较的框架下,又有其特殊性,开展中韩史学比较研究很有必要。通过从史学研究及文献研究的视角,评介数年来中韩史学比较研究相关领域的成...
作者简介: 石仲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能取得胜利有许多重要原因,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异军...
内容提要: 在理论和实践上构建“中西古典学”是林志纯(日知)先生学术成熟后用力最深的方向,是先生一生学术的精华所在,其中寄托着对未来中国世界古代史乃至整个史学研究工作...
【摘要】 近代中国是一个转型时代,学术也进入转型期。民初,转型加速。新考据学派在这一转型期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他们呈现出不同于旧派的学术眼光和学术理念。在史料上,认为...
土地是中国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带领穷人闹革命,就是要把受地主阶级剥夺、压迫的农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不仅要分得本应属于他们的土地,还要不断...
朱凤瀚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北大汉简整理研究工作负责人。主要从事先秦史、古文字与青铜器研究。著有《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先秦史...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界开始涉足美国环境史研究。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学术环境不断优化以及美国史研究整体进步等因素的推动下,相关研究步入了快...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一次最大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战后,自1945年至1985年,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存在重大的分歧,相互否认对方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1985年纪念...
【摘要】 经学解体之后,"三礼"学研究也实现了学术转向。礼制问题成为历史研究中制度文化史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学的一些学术规范,如史料辨析和分区分段方法,也影响...
内容提要: 在前期的学术生涯中,王国维沉浸于西方哲学,专心于学术思辨,用西方的哲学思想来阐释中国文化,强调学术独立,并能比较理性地看待中西学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不足,...
在反人类的疯狂之中,用以维护世界文明的秩序被破坏,基本的交战规则、最后的人伦底线一一被突破,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南京大屠杀对整个人类有普遍的现实警示意义 12月13日是南...
【摘要】十到十四世纪的高丽时代,是中韩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中韩海上丝绸之路大体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演变等阶段,中韩海上航线先后经过北部渤海湾山东...
二战时期有位士兵说,“没有一个战士真正从战争中幸存”。对一名军人而言,战争经历带来的伤痕尚且难以磨灭,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来说,这种伤害更是刻骨铭心。 对于那场惨...
在古今史学家中,善用多种史料著书而取得显著成绩者,代有其人,古人如司马光,近人如陈垣、陈寅恪等。以下就陈垣、陈寅恪二人在研究中运用多种史料的情况稍做一些具体的介绍...
内容提要: 全球史无疑会给中国史研究提供很多新的领域、课题、思路、材料,但是,全球史在理论层面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将带来颇具现实感的思想启发,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