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法国人类学家路易斯·杜蒙(Louis Dumont,1911—1998)在一场演讲中提出:我们(西方社会科学)的定义和概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自身的现代文化,即使人类学的经验或多...
内容提要 :在区域研究的前身“殖民地研究”兴起的过程中,产生了古典人类学。在服务于殖民秩序的同时,基督文明影响下的殖民地研究亦表现出探寻人类社会与文明的世界秩序的诉...
摘要 :人类学关于中国日常生活的研究经历了将日常生活作为研究内容到作为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转变,以此来透视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人们生活的变迁。现有...
中国人类学自学科重建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道路,在这40多年中,中国人类学不仅摆脱了既有的僵化思维,广泛吸收国外人类学在20世纪以来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实现与世界的接轨,...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应该转向中国人自己拍摄的民族志电影,尤其是这些民族志电影拍摄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民族志电影的制作者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场景,与摄像机跟前人物有合适的关...
景观人类学研究为中国人类学的本土话语与理论建构提供可能,成为本土人类学思想诞生之可能渊薮。景观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有望为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带来一种视野重塑、学科重塑...
马塞尔·莫斯曾提出一个“整体性社会事实”的概念及研究思路。所谓整体性社会事实或文化机制,是指在特定地域社会或区域社会中维系该社会运转的“灵魂”和“枢纽”。它能把整...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从“走出去”战略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各行业领域“走出去”的步伐加快,逐步深入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经...
总结当前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现状,无论是在文明与社会结构的比较方面,还是在更新认识视角和思想路径方面,中国人类学都表现出更为详细、深入的批评能力。在对文明、国家、民族...
摘要 :中国人类学经历了百年发展,这百年也是学者们倡导和追求人类学本土化的过程,从经验形态、理论形态及学科形态方面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本文回顾百年人类学本土化历...
摘 要 :狩猎采集社会是人类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社会形态。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以生态与适应、生计与经济、世界观与象征分析等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化人类学中,狩猎采集社会...
摘 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在大陆恢复重建以来,经过几代学者近40年的努力探索,虽然总体上而言,中国人类学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时至今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影视人类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影视人类学...
【摘要】弗雷德里克·巴特学术生涯丰富多彩。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功力的田野工作者,他对田野工作的性质和方法论有着的独特的见解。田野于他不仅是收集资料的场域,而且还是验证...
摘 要 :本文从多模态概念的不同用法入手,辨析了多模态、多媒介、多感官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呈现了人类学介入多模态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通过回顾人类学多模态转向的提出过...
内容提要: 从文化转型的视角来看,基于乡土社会的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城乡互动呈现出依循着“城—乡—城”与“乡—城—乡”两种模式的钟摆运动,这两种摆动之中的农轴和工轴相...
摘 要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费孝通文化理论的要点进行了概括,认为其要点包括三点。一、费孝通认为人类学对文化的研究具有内省和交流二元性,而文化之间的交流及相互理解是...
内容提要: 马库斯的多点民族志(合作人类学)是回应宏大政治经济进程的方法而出现。然而它景况不佳,一直到1995年才正式确立了多点民族志以合作为核心的方法论。此后马库斯致力于...
摘要 :边疆人类学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边疆理论研究的发展。人类学视野下边疆研究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时代特征,政治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的边疆观交相辉映。政治边疆观描...
摘要 :灾难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复合属性,这要求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必须突破传统社会科学中“文化—自然”的对立二分框架和“人类中心主义”来展开问题的探询。针对当前灾难...